癸卯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在家整理旧报书刊,发现一本发黄的借书证,是由当时莆田县文化馆签发的,内页记载着借书还书的日期和书名。虽然时过40多年春秋,但是字迹仍依稀可见,使我一时感慨万千,兴奋的思绪回到当年岁月……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之后,先在母亲单位当临时工。一年后,招工进机器厂当车床工。那时候年轻好学上进,白天学技术晚上看书报,并练笔写诗投稿,“豆腐块”刊于《福建文艺》、福建日报《武夷山下》、福建出版社《红小兵》等报刊。 那时候,上进的读者不仅买书看,而且借书热情也很高,图书馆窗口常排着长队。不少人不问排队是借什么书,跟着感觉走排队就是。总觉得排队就能借到好书。我那时一到休息日,就往古谯楼图书馆跑,看到来了新的文学作品,就像饥饿的流浪汉扑在面包上,贪婪而急切地“啃”了起来。 同时,我借书还不过瘾,还经常上书店买书。当时我的学徒工资只有13元,除了每月上缴10元伙食费给母亲外,余下的我全部用来购买心仪的书籍。有些刚出版或再版的文学名着和辞书很紧俏,预订了还不一定能买到,为了避免我订的书被其他读者抢先买去,便叮嘱家人跑新华书店。我现在收藏的很多中外名著都是那个时候买的。这些书,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那时开始到如今,我热爱读书已经46年了。这46年来,无论我的工作单位和所生活的城市怎样变迁,我的职业怎样变化,我读书的那份情结始终没变。不管打工多么繁忙,不管心里多么烦闷,我每周都忙中偷闲,到附近图书馆走走,在大厅阅览室找个座位,看看几本刚出版的新书。翻翻书中精彩的章节,闻闻那书页散发的墨香,我浮躁的心灵顿时平静下来,我创作的灵感火花又重新点燃。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助我进步伴我成长。阅读,伴随我度过悠悠岁月,使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眼前也洞开了明媚的蓝天。让我从一个车工,顺利考上了电大中文专业,茁壮成长为一名草根作者,在文学创作领域小有成就,多次在全国性征文中获奖。 有幸地是,我电大毕业之后,单位安排我当图书管理员。两年任职期间,我不仅便捷为职工办证借书,而且废寝忘食地阅读中外名著,至今印象较深的书籍有:[古罗马]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西方第一推荐历史著作)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法]雨果《悲惨世界》、[英]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等。 日月轮回,缘聚缘散,过往岁月,都在光阴的流逝中如烟飘逝。这一本发黄的借书证,勾起我对那段难忘的读书岁月的回忆,让我在深深地触摸历史瞬间的时刻,透过峥嵘岁月的历史尘烟,看到上代人求知若渴的精神,并正在薪火相传给下一辈。 今天,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时代。这本40多年前的借书证,见证着那一段难忘的读书岁月,也在默默地印证着一个古老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传奇,激励我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坚持不懈地读书思考写作,焕发人生第二春天的青春。
(陈祖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