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忘年之交的朋友小陈在莆田著名的景区后黄经营一片桑园。 阳春三月,正是“桑荫青青紫椹垂”的季节。每年在桑葚紫红的日子里,小陈便会送来几盒熟透飘香的桑葚,说是给我补充一些免疫力,让我这个老顽童多活几年。 这一片美意比紫红的桑葚更美! 记得《诗经·卫风》诗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据说,鸟儿也爱食桑葚,吃多了还会醉。我今天大概也是吃了太多的桑葚,居然也有点醉意呢。 在古时,文献记载的故事中,桑葚常被人们作为救饥饱腹的一种果实。 《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则“拾葚异器”,说的是汉代,少年蔡顺,父亲早逝,母子相依。那年王莽动乱,又逢天灾,老母亲没吃的,蔡顺去采桑葚充饥。他把熟透紫红的桑葚和未熟黄色的桑葚分成两筐。在回家路上,他遇上赤眉军的一位将领,将领问他,为什么要把桑葚分成两筐?他应道,紫红色的味甜,是为老母亲留的,黄色的味酸,是给自己吃的。那位将领为他的孝行所感动,便送给他三斗大米,一头公牛,叮嘱他要倍加孝敬老母亲。 吃着紫红的桑葚,令我记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1986年,我参加《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福建卷》编写时,对莆仙十音《风和子》的曲牌溯源成为一道难题。到底“风和子”是什么意思呢?费尽周折,后来在音乐名师谢宝燊和林太崇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手抄古谱,曲牌名为《黄和紫》,曲调哀怨缠绵,配的歌词为: 黄和紫,桑椹垂。/虫子虫,叶生养虫,子兮同虫。/上不能济人饥馑,叹兮奈何?/黄和紫,味比盐梅,味比盐梅。 歌词大意是描写一个采桑的女人,想起自己饥饿中的幼儿,叹惜桑椹未紫,难以果腹,发出了人不如虫的天怨! 《黄和紫》的曲式、旋律与现在的《风和子》比对,后者是进行音乐加花处理的,所以,可以判断,《风和子》的曲牌原名就是《黄和紫》,大概是民间乐师以方言传授,后来以讹传讹,就改用《风和子》了。 看来,桑葚作为古代人们的充饥之物,是一种寻常的果实。而现代的医学和营养学视桑葚如至宝。桑葚被誉为花青素之王,具有健脾养胃、补血益肝、延缓衰老、增强体力的诸多功效。 怪不得朋友小陈的那个桑园紫葚采摘的旅游项目,一年更比一年火,原来是现在的人都变精了,对紫红的桑葚情有独钟。人们酷爱桑葚,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养生,或许也为了传承一种中华传统的孝悌美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