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学,在马克思看来,是研究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的历史的科学。可见,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性、主题、最高价值原则和最终目标追求。它并非是凭空产生、一蹴而就的,既有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又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立足新时代,重新梳理并丰富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既包含了对人道主义传统的批判继承,又包含了对同时代思想运动的批判继承和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从纵向上看,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对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就一般本质而言,人道主义是关于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和人性的现实状况的矛盾的反映;就发展阶段而言,人道主义表现为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四种基本形态,它们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或赞美人的自然性(“自然人”),或高扬人的理性(“理性人”),关注人的世俗生活,呼吁改造现实社会,弘扬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以此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宗教神学桎梏和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人道主义的一般本质、基本原则和逻辑思维结构(“追求完美人性——人性在现实社会的丧失——扬弃人性的异化和人性复归”),批判了人道主义不从人与人区别的意义上、不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过程上、不从实践活动基础上来全面准确的理解人的理论缺陷,主张从社会关系角度把人理解为“社会人”、社会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来改变压制人性发展的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站在“完美人性”的高度来批判、否定社会,因为,“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 从横向上看,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同时代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运动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日益凸显。青年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推崇“自我意识”的批判功能,主张通过理论批判、否定和变革现实,力图用“自我意识”的原则来铲除一切确定的和现存的东西。但是,德国的现实状况很快就让青年马克思体会到理论批判、“自我意识”原则的无力感,振臂高呼原则却换不来现实状况的丁点改变。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逐渐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缺陷——人的“异化”,即工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奴役工人,这一时代问题引起马克思深入思考:究竟是如何产生了工人阶级的异化以及异化的后果是什么? 异化劳动和人的解放过程又有什么关系?此后,马克思人学思想大都致力于对以上两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马克思人学思想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它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形成发展过程,这可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论文、评论文章、手稿、著作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在《神圣家族》之前,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上,从费尔巴哈所谓的“类本质”意义上来理解人,主张“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人是一种“类本质的人”;并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来理解说明人的感性现实存在,指出二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直面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强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力量来消除人的异化,在实现人的感性现实存在和类本质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在《神圣家族》及以后的著作中,马克思始终站在人类发展的本质的高度,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出发来理解人,从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出发分析人,紧紧围绕有生命的现实的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活动)和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三个基本因素来理解人、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以及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 目前为止,马克思人学思想“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因为它缺乏经济学的证明。任何一种社会理论和人学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缺乏经济学分析和证明,就不能成为一种科学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把人学理论上升为一种科学形态的目的。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发来探讨人的存在、发展和自由;另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变化着的人的类本质出发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性状况,预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前景、目标和模式。这避免了此前只从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这两个极端所带来的缺陷,做到了从人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统一出发来理解人,使人学思想最终成为一种科学形态。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人学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它的群众史观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方向的主导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是要我们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方位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另一方面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历史推动作用,把人民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切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人的发展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且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消除制约,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这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人类发展与解放的高度,传承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逻辑与价值追求,着眼于应对现实的挑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美好人类社会的坚定信心,因此,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共莆田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室 陈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