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故乡甘蔗林
【发布日期:2023-07-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明通】

   我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有一天夜里,我梦见往日的故乡,万顷蔗田,在流水淙淙的木兰溪水滋润下,长得又高又壮,放眼望去,一丘靠一丘,一坡挨一坡,东看不到头,西望不到尾,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翠绿甘蔗林。酷似利剑的甘蔗叶在微风吹拂下,蔗浪翻滚沙沙响,好似大海泛起绿洲的浪涛,一起一伏,美丽而又神奇,仿佛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林海之中,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禁不住想深陷其中,依恋着久久不愿离去。

   一觉从梦中醒来,满脑子里都是故乡的甘蔗林。可睁眼四处一望,却无影无踪。岁月如歌,往事悠悠,时光的车轮为我留下了无尽的回忆,梦中的那片甘蔗林竟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故乡时见过的景象。故乡仙游原是甘蔗之乡,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先祖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开始种植甘蔗,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甘蔗技术和经验。解放后,政府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种甘蔗,实行蔗粮,蔗肥挂钩奖励政策,解决了蔗区历年来难以解决的缺粮问题,尤其是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任制后,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蔗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甘蔗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总产达90万吨以上,平均单产6吨以上,年产糖量达10万吨以上。甘蔗单产居全国之首,是全国十个甘蔗基地县之一,是全国闻名的“蔗糖之乡。”

   为适应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需要,1956年省政府投资创建了仙游糖厂,当时为全国第三大糖厂,福建第一大糖厂。1958年糖厂投入生产后,在6 0-80年代时期,经济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2%。当时是仙游工业时代的辉煌与繁荣,为了更方便和提高甘蔗的输送能力,在蔗区境内建有50公里运送甘蔗的专用小铁路,它以仙游糖厂为中心,像蜘蛛网一样,布满城关、龙华、赖店、榜头、大济五个乡镇的各个村,而各个村都建有甘蔗收购小火车货运站。把各站收购的甘蔗陆续运送到仙游糖厂,压榨制造白糖。那时各乡镇蔗农和仙游糖厂的工人命运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工农双方都呈现出蓬勃发展蔗糖生产的积极性,当时故乡是无处不甘蔗,处处都有茂盛的甘蔗林。还有许多与甘蔗有关的有趣习俗:那时家乡过春节,大年三十贴春联前,每家都要从田里挖四支连根带叶的完整新鲜甘蔗绑成两梱,与贴春联时同时贴上红纸,放在大门两旁,寓意来年生活与甘蔗一样节节高,一节比一节甜。姑娘出嫁回门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准备好两棵有头有尾用红绸带捆绑在一起的甘蔗,让他们带回婆家去,意味着好事成双,希望女儿、女婿今后的生活有头有尾,幸福甜蜜,像甘蔗一样节节甜。可见当时甘蔗在家乡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生活节节高节节甜的象征,也是家乡蔗农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蔗成了乡亲们慢慢地富起来的“摇钱树”,家家户户盖新房的“金砖瓦”。

   可没想到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入,甘蔗收购价格的偏低的冲击,(每担甘蔗仅8元多,还不如一担柴禾10元钱的买价)严重挫伤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加上糖厂机制等问题,出现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蔗农无利可图,只好忍痛割爱、挖掉了甘蔗头,不种甘蔗种其他农作物了,以致仙游糖厂濒临破产倒闭。一个全国著名的“甘蔗之乡” 如今就成了“无蔗之乡” 。

   甘蔗,古往今来被人们广为称道是能清肺、润肺,甘凉滋养的食疗佳品。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宋代苏轼诗曰:“甘蔗老境於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

   甘蔗,这么好的一种食疗佳品,一个有着种植甘蔗700多年历史的产业,单产居全国笫一的“甘蔗之乡”,一个规模排名中国第三大糖厂,福建最大的仙游糖厂,说没就没了,真让人痛心,如今我梦中的那片故乡甘蔗林只能成为永远的梦!这怎不让人扼腕叹息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