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卷尺,建筑行业最常见的工具,携带方便,用途广泛,每个施工人员手上都会有那么一把。工程师李佐坤也不例外,多年来,手中的钢卷尺一直陪伴着他,见证了每个项目的成功落成。今年,李佐坤获得“莆田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他说,小小的钢卷尺,功不可没。 工地上行走的“晴雨表” “很少能在一个地方呆上2年。”李佐坤说,“基本是哪个地方缺人,就调去哪里。” 2021年底,李佐坤参加莆田联十一线项目A7、A10标项目建设。项目占线长、现场征地拆迁难、地质条件复杂,但他毫无畏惧,风雨无阻驾车奔走在联十一线A7、A10标的施工现场蹲点值守,雨停就通知劳务班组见缝插针施工,当时劳务班组长开玩笑说:“我免费定制了个‘人力天气预报’:每次看到李工的电话来了就知道雨停了”。更令人惊叹的是,因为项目沿线长,有些路段下雨,有些没雨,李佐坤还能精准安排交错施工,“比天气预报还精确”。 那时候,李佐坤每天白天蹲点9座桥梁的桥面施工,一只老卷尺陪着他,一丝不苟检查着钢筋间距、焊接长度、结构尺寸,有问题就马上停止让班组整改。傍晚开始在梁场值班,他一遍又一遍核对着钢筋间距、焊接长度和预制梁长宽高,确认无误才开始预制梁砼浇筑。每天晚上11点打完预制梁,回到办公室还会继续按部就班完成相关质检资料。就这样连轴转了半年,联十一线项目A7、A10标按原定计划完成了所有桥梁工程,为主线拉通奠定了坚实的支持。 “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背后 时间回到2017年,那时只有一年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经验的李佐坤来到福州二环五四路口改造项目,项目将于市中心最拥堵路段新建一座高架桥。报到当天,为了更快赶上“节奏”,他穿梭在施工现场各道工序中,通宵学习桩基施工方法到凌晨5点。 “李佐坤这个小伙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积极。”当时项目的领导这么评价他。“和他交代什么事,他都直截了当回复‘好’,每次在群里发通知第一个回复的也基本是他。”短短7个月工期里,他主动申请通宵加班多达150余天,每次通宵加完班,早上补个短觉,中午饭后又拿起安全帽匆匆忙忙奔向工地。 正值酷暑夏季,钢箱梁安装又极致追求高精度。白天室外温度39℃左右时,钢箱梁里就高达45、46℃了,俨然是一个巨大的蒸锅。每次他攥紧卷尺,一头钻进钢箱梁里,仔细量好定位、焊接及焊缝长度和间距,出来已是浑身湿透。虽然热得难受,但他从不敷衍,没有出现一次差错。可以说,没有他们这批施工人员一毫一厘的较真,项目就不会有“全国优秀焊接工程”这个荣誉。 “斤斤计较”促节能蔚然成风 2020年初,李佐坤来到泉州海湾大道项目,迎接又一个新挑战——钢筋加工厂。李佐坤对原材把关得严,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和计算,将9米和12米原材搭配使用,尽量减少尾料产生。他还经常跑去钢筋废料池量尾料,超过50厘米的尾料,即使超过一厘米半厘米,也一律要求班组装回车间使用。 “不怕小鬼拍窗纸,就怕李工拉卷尺”,刚开始的时候,钢筋场的工友对他又烦又怕,觉得他“太事儿了”,毕竟尾料直接作废料处理多省事,如果要重复利用,挑挑拣拣、东拼西凑就很麻烦。面对工友的牢骚,李佐坤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解释:“大家平常都很节省,小米粒都要粘起来吃了。这个尾料就像小米粒,虽然不值钱,但不回收利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李佐坤的态度逐渐影响了身边的工友,大家被他“斤斤计较”的认真劲感染,从自觉执行到监督身边工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为项目节约成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细进严出的具体措施,钢筋加工厂废料率不到2%,极大节约了成本。”李佐坤介绍道。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多年来,李佐坤以工地为家、以建设为业, 在从南到北的工地上留下了自己奋斗的足迹,用心血和汗水绘出了一个建筑工作者的五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