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一曲荆钗记到今
——复排《荆钗记》之所寄
【发布日期:2023-07-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披星】

   莆仙戏《荆钗记》(又名《王十朋苦妻》)系宋元南戏中最负盛名的剧作,就是人称“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之一。这四部戏历来有“荆·刘·拜·杀”之称。莆仙戏《荆钗记》虽然也经过后人改动,却还是保留了不少较为原始的痕迹,是莆仙戏作为南戏遗响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

   先看原本的剧情简介:南宋年间,贫困书生王十朋,以荆钗为媒,聘娶钱贡元之女钱玉莲为妻。钱玉莲的继母朱氏偏袒外甥孙汝权,诱逼玉莲改嫁孙汝权,玉莲不从,嫁十朋。后王十朋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派遣人送信回乡报喜。谁知半路被孙汝权调包,家书变休书。钱玉莲愤恨投江自尽,大难不死,被福州安抚使钱载和夫妇救起,收为义女。王十朋因拒婚得罪万俟丞相而被滞留京城,后因其恩师张浚援手,而得改派吉安。李有义护送十朋母张氏入京,王十朋不见妻子玉莲一同到来,心生疑虑,经过一番猜测质问,方知书信被换。后钱载和巡察浙赣地方,在返朝途经瓯江口时巧遇乘舟南下往吉安赴任的王十朋,因而夫妻得以重逢。以荆钗为凭,与玉莲夫妻相认,一家团聚。 

   申请复排这类传统戏,固然是延续艺术传统的初衷,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复排哪些东西,照旧如旧,还是适度调整?如果算改编戏,到底是改什么?文本还是表演,守旧为主,还是创新为要呢?这算改编还是算整理呢?改动多少算是改编,而不仅仅是整饬规律了一下呢?都是问题。也跟老艺人们交谈原本的演出细节,没想到老人们也基本上没有看过最早的版本,只说对在莆仙地区流传甚广那句“妻啊妻,鞋啊鞋”记忆深刻。显然这句苦生行当的唱词,是莆仙戏中《荆钗记》中标志性的点,其他的大多不甚了了。

   那么复排基本原则是什么呢?经过考虑,个人认为有几点要注意。第一,基本情节不去动。贫贱夫妻恩爱深,书生占鳌被入赘,妻子投江被救起,劫后余生再团圆……这种原本属于传统戏的基本脉络不去动;第二,音乐、表演和锣鼓乃至舞台,都走传统的路子。特别是音乐和表演,坚守传统曲子和科介动作。这是守正的基本。比如新作的曲子中曾出现过一段二部演唱方式,最终被拒绝了;第三,在戏曲化和戏剧化之间,找到更适合现在的表演点。这是创新的思维所在。传统戏曲中的场面,虽然古朴温润,但往往失之单调,缺乏更有味的戏剧性。为了戏曲而戏曲,也是做旧的表现之一。    

   守旧不是做旧。守旧守的是技艺的核心点、音乐的本地化、展示的克制、表演的纯粹度。做旧有可能只是一个壳,只是像,不是真。这里当然有一个很难的“度”上的考验,有时候仅仅说得好听,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新旧的矛盾,会是戏曲中长期存在的话题,尤其是对莆仙戏这样的古老剧种。目前大约只能做到展示方式的略新,展示手段上守旧。

   其实,只要是今人的演出,就不可能全部修旧如旧。人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接受的程度和观众也不一样了,所以不存在全面复原的可能。关键在于复排什么东西?留存什么东西?这是难点也是价值点所在。

   传统剧目改编跟新编戏不同,它考验的不是文本思维,而是尺度把握。我细想一下,回顾并记录下这几个月的参与历程,大致上做了这些工作。其一是让细节尽可能生动起来,也就是常说的“在没有戏的地方做出戏来”,比如三场的“惊变”多了一些层次,六场的“误讣”多了点设计等等。这些设计也参考了其他剧种的编排,比如越剧和赣剧的部分情节编排;其二是让核心物件“荆钗”尽可能发挥作用,把原本荆钗仅仅是一个点的运用,变成带有贯穿性质的“中介物”;其三,修补和完善细节。比如改家书的戏,原本不甚合理,进行了必要的文本修补等等。

   如果说有什么新的想法,那也就是尽量让人物更鲜活,赋予人物一点点现代意识。钱玉莲这样的人物显得呆板,人物的依附性比较明显。第四场的写作是出于表演方面的考虑,尽可能让人物的层次能展示出来。全新编写的第八场,或有话剧手法,算是给钱玉莲这个人物注入一些个人理解上的活力。至于戏中对于两个丫头的安排,也是试图让哪怕是小小的人物都能具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质。

   一场戏排下来,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即使我们努力传承前人的东西,但最终只能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传统。

   从私心来说,这个戏对我的意义,在于看到一个戏从文本变成一台可以演出的真正剧目的全过程,这是很有学习价值的。所以,即便是基本上重写了其中大部分的唱词和说白,但我还是觉得这还不算创作,只能算改编,甚至仅仅是整理。因为这个本子的大骨架并没有改动。这仅仅是个学习本,如果说这个戏勉强可看,更多是因为导演与音乐上的坚守,还有表演者的努力与能力展现。

   当然,从更大的角度来说,这个剧旨在坚持守正创新,沉淀演员技艺,促进莆仙戏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发展。此次复排剧目邀请莆仙戏老艺人像祁玉卿、郑清和、陈先镐、李伟等,还有王少媛、林金标等知名艺人参与,对剧目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在曲牌运用、鼓点唱腔、动作设计、科介编排等方面进行全新打造。剧中主要人物角色由莆仙戏二团优秀青年演员担当。这都是一个剧目成型的基础,也是传承的必由之路。

   戏曲的民间性,还是莆仙戏的基石。所以,这样的传承一定会变成一种巨大的激励。跟原本的莆仙戏老牌剧团——莆仙戏二团在一起排练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感受到了民间剧团的不易,即便称不上风餐露宿,也常有栖风曝日的生活。而这样的过程中,戏曲就是在一个个小小乡村舞台的展示中,或者会在某个刹那间,让古老戏曲有了特殊的意义。“三年磨难证情深,十朋玉莲归同根,江水悠悠流不尽,一曲荆钗记到今。”这样的唱段响起,乡村舞台就有了一种乡音的韵味,也就有了一种古老的活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