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在国家非遗名录戏曲类中排第三 千年莆仙戏为何这么“厉害”?
【发布日期:2023-08-07】 【来源:艺传】 【阅读:次】【作者:】

   2006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名录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抢救的急迫性排名。此次共有5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让人瞩目的是,来自福建莆田的莆仙戏位列传统戏曲类的第3位,编号Ⅳ-3。而为国人所熟知的京剧和越剧则分别排到了第29位和53位。

   说到这里,不经使人发问,偏居一隅的莆仙戏凭什么在中国戏坛能站在这么高的位置?莆仙戏到底有什么“厉害”的?


   莆仙戏“厉害”在于它“悠久”


   “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这是南宋莆籍著名诗人刘克庄的诗。在他八十几年的生涯中留下了二十几首关于莆仙戏的诗。刘克庄笔下,男男女女呼朋引伴一起去看戏,整座城市都为此忙碌了起来,戏台下黑压压的都是人,大家痴迷地看着戏台上的演员演绎着世间百态。回想宋朝百姓生活娱乐的状态,这和现代人追星看演唱会其实也差不多嘛。由此可见,在南宋时期,莆仙大地上就有着成熟的戏剧表演和良好的看戏习俗。不说宋代,其实早在唐代,唐咸通初年(860年),就有莆田排演百戏的记载,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这也是福建现存最早的百戏演出记录。从史料来看,莆仙戏实打实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故而莆仙戏在中国戏坛上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相比我们的“国粹”清朝乾隆年间生成的京剧,莆仙戏的历史比它长了将近有1000年。

清末莆仙戏演出场景.jpg

(清末莆仙戏演出场景)


   莆仙戏“厉害”在于它“存古”


   莆仙戏敢说自己有那么长的历史底气又来自哪里呢?宋元以来,历代史书文献著录的古老南戏剧目有200多个,经过千年的朝代更迭、战乱等,多数剧目难觅原貌,而在莆仙戏中至今还有与古老南戏相同剧目81个,剧情内容相近的剧本55本。包括明人所说“《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的南戏“母本”。被误认为已失传的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则一直在莆仙传演。在音乐方面,莆仙戏音乐来源多元、古老,曲牌多达1000多支,由唐宋大曲、词调、金诸宫调、南宋唱赚、宋元南戏、木偶戏、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组成,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其中与唐宋大曲相同和相关的曲牌有20多支,与宋元南戏曲牌名目相同的有140多支,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曲目相同的有130多支,与四大传奇和《琵琶记》曲目相同的则有410多支,并保存古南戏稀有曲牌40多支。上述这些就是莆仙戏的“存古”的最佳证明,也是莆仙戏敢大声说话的底气所在。

被误认为已失传的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jpg

(被误认为已失传的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莆仙地区作为中国浩瀚版图中的一小小部分,为什么能保留有这么多古老的东西呢?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说,莆仙戏的生成和莆田地区乃至于整个福建地区的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闽地原属古越南蛮,两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衣冠南渡为闽地增添浓重的中原汉文化色彩。唐末及两宋时期,来闽避难的北方人有上百万之巨。其中也有不少百戏杂剧艺人南迁入闽,从北方而来的戏曲和莆田本土的戏曲相互影响,造就了莆仙戏难能可贵的艺术特色。在地理因素上,莆田自古偏安东南、战乱较少,与相邻城市语言不通,较为保守的文化环境使得莆仙戏更加存古。特殊的历史与地理因素让莆仙戏这种古老的、古典的、保留有宋元遗韵的戏剧在中国并不多见,稀有程度屈指可数。

   除了音乐和剧本,莆仙戏的艺术表演风格形成历史也相当悠久。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在《莆仙戏剧文化生态研究》一书中提到,莆仙地区流行的提线傀儡戏是福建省内乃至全国最古老的傀儡艺术形式之一。而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过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等诸多科介动作都保持了提线傀儡戏的风格。人模仿傀儡的艺术风格源于宋代,或者更早的时间。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有具体艺人的名称,其中就出现了“张逢喜肉傀儡”的记载。“肉傀儡”在细节上是怎么处理的呢?莆田仙游县的《连江里志》中记载:蔡太师(蔡京)做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童子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联系文献即可看出莆仙戏的表演风格和提线傀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悠久的历史,特殊的表演风格也凸显了莆仙戏与其他剧种的差异,同时也展现了莆仙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莆仙戏古老剧目《目连》珍本.jpg

(莆仙戏古老剧目《目连》珍本)


   剧本、音乐、表演三者是中国戏剧的核心。追本溯源,莆仙戏的历史足迹步步可寻。在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时代大背景下,莆仙戏带着古人创造出的古朴和古典能走到今日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莆仙戏“厉害”在于它背后站着的“人们”


   剧本是戏曲的灵魂,剧本一般由文化人编写、修改。莆仙戏在历史的发展中之所以长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背后站着的无数读书人。莆田科举甲天下,有史学家统计,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莆田县中进士的人数位居全国各县之首,大量的文人给了莆仙戏强大的智力支持。莆仙人在古早的时候把编剧称之为“搬簿先生”,这个群体由文人组成,不过古人不太注重版权维护,所以古代剧作者留下名字的甚少。但是在当代,依靠着莆仙戏滋养出的知名剧作者,像陈仁鉴、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杨美煊等在全国剧坛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可入世界悲剧之林的经典之作——莆仙戏《团圆之后》.jpg

(世界悲剧之林的经典之作——莆仙戏《团圆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大学王季思教授选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和《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中,陈仁鉴作品《团圆之后》、周长赋作品《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陈仁鉴作品《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此外,《团圆之后》《新亭泪》《魂断燕山》《状元与乞丐》等一批精品力作陆续问世,享誉京华,震动剧坛。1962年,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挥笔写下一首五言律诗:“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风芳草碧,莺啭艳阳天。”赞美了莆仙戏的蕴藉浑厚、久演不衰、非同凡响。一个地方剧种的剧本在全国范围能达到如此高度是非常能让莆仙人民骄傲的。

   莆田是戏曲的城市,仍保留众多莆仙戏剧团,每年演出数万场。在流行音乐泛滥的年月,这是一种不会被湮灭的声音,它植根于莆仙文化的丰厚沃土,融汇了莆仙人民的审美要素,它的“喜、怒、哀、乐”“唱、念、做、打”中,沉淀着多少时间和沧桑。

   当然,莆仙戏的价值和过人之处远不止这些,陪伴着莆仙人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莆仙戏在当下也逐渐老去,但其中显露出的古典美依然还在。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多数人认为传统戏曲是不合时宜的、是老旧的。但笔者认为天下之美是共通的,莆仙戏的古典美带着唐宋遗韵存在在我们身边,是莆仙人乃至福建人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应当更好地传承,多留一份关注给莆仙戏,让这样优秀的一个剧种恢复往日的荣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