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这个莆田人,让莆仙戏名闻天下
【发布日期:2023-08-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看莆】

   “陈仁鉴以炽烈的感情和冷峻的笔法写出震撼人心的大悲剧《团圆之后》,被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赞誉为“莎士比亚式的大悲剧”。《团圆之后》与他之后创作的喜剧《春草闯堂》交相辉映,一起被戏剧界称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分别入选由著名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两部力作也使得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雷响天下知”。

5.jpg

   陈仁鉴(1913—1995),出生于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国家一级编剧。陈仁鉴命运多舛,中年以后致力戏剧创作,有六十八部剧作、三十多篇剧论传世,出版《陈仁鉴戏曲选》《陈仁鉴评传》《陈仁鉴戏剧精品选》。

   他对传统剧目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强烈的当代意识,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雅与俗的完美结合,震撼中国当代剧坛,风靡港台地区及东南亚,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

   戏剧界的“韭菜精”精神

   1931年,陈仁鉴由莆田东山职业学校转入杰出画家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半年后回到莆田,到一家报社当职员,开始发表一些散文、杂文,希望用笔来唤起民众。后参加中共地下游击工作,遭到国民党的追捕。1942年,考入在南平的福建师专艺术科学绘画,与同学组织了兴化剧社,课余演戏宣传抗战,并担任编剧兼演员,初步显露出戏剧才华。

   毕业后回家乡任教,在家乡教书的同时,接收了一个旧戏班,试图通过改制来演新戏。1948年秋通过中学同事陈淑萍再次联系上地下党,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仙游东区工委书记、东区游击队政委,在山区开展游击战。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他终于迎来了仙游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陈仁鉴长期身处逆境。1970年后8年多的时间里,他牧羊、卖画,引导子女自谋生计,悲苦凄凉的环境中,他念念不忘戏剧。在牧羊时,他带着破笔糙纸在墓地旁写剧本。

   凭着心中不灭的信念和友人的无私帮助,他战胜了歧视、贫困和死亡,戏曲剧本的写作也取得重大突破,开拓一条新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陈仁鉴的精神,被戏剧界称为“韭菜精”精神,具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样的屈子精神。最后,终因劳累过度,引发胃出血,后不幸转为癌症,于1995年去世。

   “莆田仙游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50年代初,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班艺人,学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改戏、改人、改制”政策,对莆仙戏进行恢复和改革工作。陈仁鉴以“劳改释放犯”的身份,冲破各种偏见,对莆仙戏进行大胆改革。

   1955年他参加仙游县编剧小组,开始了专业编剧的生涯。陈仁鉴是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创始人之一。1954年夏天,陈仁鉴与他人合作整理《琴挑》一剧,赴华东地区参加调演并获奖,被选入《华东戏曲剧本选》。

   鲤声剧团五六十年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陈仁鉴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不仅是仙游县编剧小组成员,还是鲤声剧团艺委会的领导,对鲤声艺术的传承发展费尽心力。

   鲤声剧团的成功首要归功于一剧之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鲤声剧团演出了由他改编的传统戏《三求婚》《洛阳桥》等数十个剧目,享誉莆仙大地。可以说,陈仁鉴为仙游的“鲤声剧团”走向全国剧坛圣殿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团圆之后》,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

   1957年,陈仁鉴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也称《父子恨》)和《新春大吉》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终于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

   《团圆之后》是陈仁鉴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施天文》改编、创作的。全剧的主旨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美化封建制度。陈仁鉴反其道而行之,他重新处理人物关系,将郑司成、叶氏、柳氏、杜国忠四人塑造成既懦弱又善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全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尖锐冲突,通过两代无辜夫妻的鲜血和生命,深入批判了封建社会皇权、婚姻制度、贞节观、宗法制度、法律制度,揭示了专制制度与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刻矛盾。

   1959年,《团圆之后》作为进京献礼剧目,誉满京华,受到哲学家、史学家、文学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盛赞。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高度评价此剧“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是“莎士比亚式的大悲剧”。鲤声剧团载誉归来时,先后到济南、南京、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处佳评如潮。途经上海公演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团圆之后》的盛况,《文汇报》全文刊登了该剧。这次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使莆仙戏“雷响天下知”。

   1960年,《团圆之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被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之后,被香港影视界改编成《同命鸳鸯》(夏梦主演)上映,影响海外。

   《春草闯堂》再次饮誉海内外

   陈仁鉴以炽烈的感情和冷峻的笔法写出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同他之后执笔改编的优秀喜剧《春草闯堂》,交相辉映,一起被戏剧界称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

   继《团圆之后》之后,陈仁鉴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嵩口司》等名剧。其中《春草闯堂》是一出歌颂性和讽刺性高度结合的喜剧。剧本通过薛玫庭与李半月的婚姻由假变真的始末,歌颂了丫环春草的机智勇敢,讽刺了封建社会官场中认势不认理的黑暗现象,揭露了官吏们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

   这出戏之所以轰动全国并久演不衰,与陈仁鉴尊重戏曲编剧的艺术规律、匠心独运、意趣无穷的艺术结构魅力分不开。剧本以喜剧的形式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演出让观众在笑声中也陷入深深思索。

   1979年,《春草闯堂》参加国庆30周年晋京献礼,再次饮誉九州戏苑,从全国400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作与演出一等奖(一等奖仅两名)。专家拾风兴奋撰文说:“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剧中的“抬轿”一场戏,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评价,许多表演团体都上门拜师学艺,全国各地有600多个剧团上演该剧,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拍摄为故事片《假婿乘龙》。在台湾首批开放大陆的五个剧目中就有《春草闯堂》。香港昭英社在国际青年节上演的《春草闯堂》,被列为精彩节目之一。

   弥足珍贵的戏剧艺术与精神财富

   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由戏剧权威李国庭撰写的20多万字的《陈仁鉴评传》。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陈仁鉴戏剧精品集》,收入他的6个剧本、13篇创作谈与剧论文章。

   可以说,中国戏剧的古老剧种——莆仙戏的稀世价值,正是通过陈仁鉴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这两大悲喜剧展示于世,震动了全国文化界,获得的专家们的高度赞誉和一致认同。陈仁鉴对莆仙戏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是有史以来的“仅其一人”。

   陈仁鉴为戏曲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但对莆仙戏走向全国有特殊的历史贡献,而且作品在全国剧坛也享有崇高地位。《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分别入选由著名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全国入选两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闯堂》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他的作品被列为艺术院校教材。

   晚年时,针对戏曲的殿堂化和贵族化,陈仁鉴还大力呼吁走向通俗化和大众化。虽引起重视和争论,但更是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艺术研究所评价他的作品令人“高山仰止”。中国戏剧协会认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剧坛的闪光之作”。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认为他的剧作“光照曲苑”,其本人“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