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班:“南戏遗响”传唱人
【发布日期:2023-08-21】 【来源:莆历】 【阅读:次】【作者:】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 ,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9898bbc604add_noop.jpg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获得“莆仙戏”保护单位资格。


   莆仙戏旧戏班


   莆田戏班于原班名之外,里俗为便于称呼,常以人名或地名而以行次称之。如清末鼓槌派为一鼓师所组之成班,称为鼓槌一、鼓槌二;打银派为一打银匠所组之戏班,称为打银一、打银二;林阿娭的戏班称为阿一娭、阿二娭……以地名者,有后周派、西园派、屏山派、塘下派、顶墩派、霞皋派、五虎(树兜)派。莆田戏班用两字的多为民国以前产生的戏班。从“全福春”起始有三字为戏班名的,历时最长的当推“附凤班”,创建于清中叶,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200多年历史,中间虽数易其主,但戏班名不变,故此莆田人戏称“老附凤”。

edf2144e9f95b18_noop.jpg

   莆田戏班由于方言局限,都在莆、仙两县及邻县通用兴化方言地区演出。1908年,福州兴安会馆落成,玉楼春左班赴榕庆演,这是首次与福州戏接触。1930年前后,是莆田戏班大发展时期,达93班,演出地区更为广泛。紫星楼、紫东楼、蓬莱楼、双赛楼和赛凤凰等戏班先后出国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埠演出。1935年,新移凤戏班又到上海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汉宫戏班到台湾地区演出。


   莆田在各时期都有著名戏班


   莆田在各时期都有著名戏班。民国初的蓬瀛春、高舞基、紫星楼三班,在当时86班中称为“三鼎甲”。高舞台班拥有三大名角,生子狄(黄文狄)、四旦昌(施阿昌)和丑子集(蔡集哥)。

bfb101e1_noop 拷贝.jpg

   蓬瀛春班首次用布景,在演出《陈三五娘》时,五娘在楼上摘荔枝,楼窗和荔枝树都是布景做的,陈三骑的马也是布制的,马分两截,扑在演员身上,像游艺“陆地行舟”一样走法。前二班在唱做功上出名,紫星楼班则在武功上出名。1911年,京班大吉星班来莆首次演出,京剧的武功演技给莆田戏班带来新刺激,紫星班常演《伐子都》《挑滑卓》,贴生陈玉麟扮子都与高宠的武功演技,是受京剧等外来戏的影响。

       上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夕,莆田出名的戏班为双赛乐、新共和、大升平。这三班都备有软幕布景,经常唱对台戏(莆仙称为“文武棚”),互争高低。抗日战争期间,在戏剧改良委员会的领导下,提倡演莆仙传统戏和配合抗战的现代戏。莆田戏班从剧目到演艺都有所提高。当时经过考核,全县30多班合格。最出名的头六班为:新共和、新汉宫、益华风、赛凤凰、赛天然、新移风。抗战胜利后,莆田戏班有所发展,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莆田有五十班,其中28班是抗战胜利后组织的,如:庆长春、赛梅英、小歌舞、世歌舞、宇宙锋、文笔峰、新潮音等。其中,庆长春、新世界、赛梅英、赛金英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前进剧团、人民剧团、荔声剧团及和平戏团。

e065.jpg

   1959年,莆田县戏曲界编写了《莆仙戏传统科介》时,据老人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莆田有200多个班名,如:祥光班(鼓槌三)、九如班(鼓槌六)、附凤班(鼓槌十一)、清音班(鼓槌十八)、佳音班(鼓槌廿) 万兴班(鼓槌廿一)、发兴班(鼓槌廿五)、玉模春(鼓槌廿八)、珍宝班(打银十)、赛金梅(阿姨五)、赛金莲(阿娭九) 等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