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一颗闪耀着女性光辉的百年遗珠
——谈莆仙戏《春江》的艺术价值
【发布日期:2023-09-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方晓】

  许一日,在长乐偶遇莆仙文史学家郑秋鉴先生,令我甚是欢喜。秋鉴老师特别喜欢莆仙戏,文革中曾经私下偷听郑惠华演唱的《春江》,如痴如醉,并逐字记录在纸。他认为,《春江》的曲词足入千古词林无愧色,并希望我能进一步厘清《春江》唱词,让这样的好词可以准确流传。


       《春江》是何戏?

        那么,《春江》究竟是一出什么戏呢?其实,莆仙民间十音八乐流传度最高的一题曲子【江头金桂】“论世上,多少浮沉”,就是来源于《春江》剧目。1954年秋,莆仙戏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莆仙戏第一次走向全国,而《春江》正是参演剧目之一,生旦分别由郑惠华和林栋志饰演。据说,那次演出十分成功,但郑惠华(艺名:细妹)当时才15岁,且参加的是展览演出,因此未能获得奖状。

      林栋志先生曾写专篇记述过《春江》的表演,他不仅演过剧中男主角“谢琨”,抗战时还曾跟随上代老艺人“旦仔宁”学过女主角“素卿”,因此他对该戏表演的了解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春江》表演的主要特色在软腰和摇船。软腰表演体现在:【端正好】三句唱词,素卿与船婆在台中、台左、台右分别作头向后下腰至棚板,做到口可咬起铜板的功夫。而摇船表演则体现在:【江头金桂】中素卿与船婆分别表演流水行舟、随波逐浪、穿桥过港、扬子江游等舞姿。

      说起来,《春江》的故事很简单:写妓女素卿与书生谢琨约在扬子江相会。素卿乘舟寻找谢生,于舟上见景生情,慨叹青春苦短,浮华易逝,表达甘心从良的冰清奇志。谢琨现在江岸,两人相就而遇。谢琨欲入京应试,又恐素卿变节。素卿无端遭疑,不由心灰意懒,决心皈依尼庵。两人就此作别。


       状元爱写剧?

       这出戏没有全本流传,只传演这一情节,且不见于其他剧种,可能是莆仙文人自创的作品。我曾见《春江》另有别名《玉郎追舟》,此名出自明代传奇《霞笺记》,但我查了该戏故事,与《春江》并无关联。

       陈纪联先生在《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16卷》“《春江》剧目说明”中记述:“相传本剧为明代景泰二年(1451)状元、文学家柯潜(莆田人)所作。如果所传不虚,那么它在莆仙戏舞台上已流传近600年。”其实,关于柯潜写戏,还有另一则传说。黄文狄在1963年《莆仙戏古典剧目》中记述:“柯潜在赴任途中,曾遇到一个女尼,向她题句表示爱慕,但她却截然回复他:‘好收拾作家腔调,这等没担儿相思你去别处挑’拒绝了。以后柯听说这位女尼别有恋人,这使他感到不愉快,于是他写了一本传奇,就是以陈妙常影那女尼,以潘必正影她别恋的爱人,不过结局是她被潘遗弃,沦而为娼。”

       这两则柯潜写戏的传说,我认为都未必是真的。“好收拾作家腔调,这等没担儿相思,你去别处挑。”一句,是高濂《玉簪记》的原本原句。至于柯潜因怀恨女尼,以戏泄愤,这未免把柯状元说得太没气度了。而《春江》同样是女子出家情节,为啥也不可能是柯状元写的呢?首先在明代初期,中国戏曲主要以长篇传奇剧为主,小戏、折子戏这类小型戏剧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才产生的。其次,《春江》完全是女性视角,作者虽不一定是女性,但是“娜拉式出走”的女性意识不可能出现在明初,只可能在明末相对宽松的时代背景下产生。那为什么这两出戏会同时选择柯潜来编造噱头呢?因为莆仙戏主打民间戏路线,曲词以浅白通俗居多,文辞高雅的文人戏要在民间传扬,附会上官声名节俱佳的本土状元,无疑是一种聪明的办法。


        文辞何所据?

        再来说说《春江》文本吧,顺便尝试厘清一下剧中文辞。目前所知,《春江》文本主要有三种:一是清同治三年(1864)莆田本,这是现存最早的抄本;二是清光绪廿一年(1895)仙游本,与莆田本只有个别句差异,基本一致;三是1954年华东展演的演出本,由陈啸高根据“戏改”意识形态进行改编,唱词改变较多,更强调女主角“素卿”的阶级觉醒。另有朱国福改编一版(据2015年出版《朱国福剧作选》),因其内容基本与传统莆田本一致,不作另谈。

       那么,在此就以莆田本为标准来进行文辞分析。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春江》的作者在唱词中大量引用了先代的名人佳句,这无疑给我们厘清文辞提供了一种捷径。剧中引用、化用前代文辞具体如下:

       1.“髻挽巫山云一片,裙拖六幅湘江。”

出自唐代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之“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后在元杂剧《陶学士醉写春光好》中应用为:“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休道不消魂。”

       2.“长歌日弄,短舞人看。”出自宋代黄庭坚《杂吟》之“长歌三日绕,短舞万人看”。咋看起来,“短舞人看”似乎不合诗意,但找到原诗就可以理解,实际上“日弄”与“人看”是相对的。因此,“短舞人看”并无讹错。

       3.“寂寞襟袖啼红泪,低头无语怨东风。” 出自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之“淋漓襟袖啼红泪”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演员们头两字多唱“日落”,虽然也能解释得过去,但个人觉得“寂寞”两字,体现人物心态更恰当一些。

       4.“万绿丛中红一点”“红裙争看绿衣郎”出自宋代王安石《石榴》之“万绿丛中一点红”;《临津》之“红裙争看绿衣郎”。

       5.“落花流水满江血,尽是离人眼底红。”出自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之“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6.“萧萧枫叶落残秋,水到长江万顷流。”出自唐代权德舆《舟行夜泊》之“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

      7.“别泪挥如湘江水,终日涓涓不断流。”出自元代杨显之的杂剧《临江驿潇湘秋夜雨》之“闷似湘江水,涓涓不断流。”,后在明代醉西湖心月主人的《弁而钗》中有“泪似湘江水,涓涓不断流。”

      8.“年光弹指过,想来世事转头空。徒贪眷恋两青春,如何不悟三生梦。”出自明代谷子敬的杂剧《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之“【白鹤子】年光弹指过,世事转头空。则管苦恋两枝春,可怎生不悟三生梦?”

       9.“击空明兮溯流光”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0.“不逐春风上下狂”出自宋代僧人道潜《口占绝句》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句句蕴哲理?

       通过文辞溯源,我们可以找到一部分错讹的本字词。另外还有一些错讹则可以通过戏剧文学分析来更正。《春江》唱词的错讹争议主要集中在【江头金桂】之中。要厘清其中唱词,除了依靠文学素养之外,还需要理解角色人物的思想意图。先来看看具体唱词:

 【江头金桂】:

论世上,多少浮沉,

贵贱清浊共悲欢。

有一等金莲步步,玉珮姗姗,

甘心坠落青楼间。


想伊迷恋烟花,只图眼前富贵,

朝云暮雨,喜喜欢欢。

岂知戚舞虞歌今何在?

楚馆吴宫梦易阑。


休夸目凝秋水,眉锁春山,

髻挽巫山云一片,裙拖六幅湘江。

长歌日弄,短舞人看。

看许江中芙蓉斗艳冶,

想来几度见红颜。


奴此处自嗟自叹,

恐虚度青春年少,

枉教月缺花残。

惹得奴追思往事,泪洒千行,

姿容反被姿容误,

倾城粉黛总是空。


万里烟云看不尽,

孤舟只影有谁同?

寂寞襟袖啼红泪,

低头无语怨东风。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21卷 音乐曲牌(二)》载录1979年演唱记谱的《春江》【江头金桂】,其中第八句唱作“楚馆吴宫日日愁”。但综合考量上句“岂知戚舞虞歌今何在”,此处用“日日愁”上下文既无对仗,且意境、音韵、戏剧效果也毫无关联对应。秋鉴先生曾收藏有郑惠华演唱的《春江》黑胶唱片,唱片上标注为1957年整理,文本整理者为郑鹤(首任莆田县编剧小组组长),黑胶版唱词在此处用的是“梦易阑”,显然只有用“梦易阑”才更有力更完整。而第十六句,唱作“辜负了满腹丝纶”(仙游本亦是用此句),上句写虚度青春,下句写辜负才华,也难相对应,应该参考用黑胶版唱词“枉教月缺花残”。


        称颂惟乐曲?

       1954年展演介绍认为,《春江》的价值在于展示莆仙戏古老的音乐形态。因为《春江》音乐应用了莆仙戏古老的套曲形式,即“开头曲-过程曲-结尾曲”,采用小鼓(战鼓堂、文鼓堂)伴奏,将曲调旋律相近的曲牌串联一起,具体为:【端正好】【江头金桂】【集贤宾】【白鹤子】【苏州歌】【包子令】【二犯驻云飞】等,整出戏以【江头金桂】为核心唱段,形成“散—慢—中—快—散”渐变式的音乐节奏过程。这出戏的基本舞台形态是江上行舟边舞边唱,根据黄宝珍1980年录音来听,怨叹幽诉,清丽婉转,确实悦耳动听,堪称经典。秋鉴先生自述,之所以迷恋《春江》乐曲,是因为“素卿”有理想追求,对命运忧郁而不屈服,这让在特殊年代中运途多舛的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原罪是娼女?

       而在我看来,《春江》的核心价值不在文辞也不在音乐,而在于“素卿”这位女性角色的人物意象。“素卿”出场时,对于约会私奔是充满欣喜与期待的。素卿为免惹是非,让船婆莫开船窗,侧面反映出她“非比一等裙钗”。素卿于舟上,思量起自己身世,忆往昔所见尽是烟花糜烂,感叹浮华若云烟,美色也总是空。如此“烟云”看不尽,谁人又能与我心相通?素卿念此,不由感伤落泪。谢郎将来相会,她庆幸能与之相遇相爱,对于未来更加期待。忽的,素卿又起思量,谢郎一旦功名成就,可能迎新弃旧,自己也便成了“钱塘苏小泪汪汪”。舟上的素卿心生感悟,世事成空,初萌出家的想法。紧接着,两人岸上相会,素卿欣喜欲托终身。但问及科期应试事,谢琨却疑心素卿的烟花身份,“恐畏攀折他人手”。素卿“历尽风波,特来相会”,闻听斯言,骇然心碎,当即要剪发明志。而谢生的态度却是:见她志节贞贤,马上心生欢喜。而此时素卿已一心出家,无所谓谢生是否忘情。谢琨提出今夜要与她同住船上,也被素卿拒绝,单嘱他努力前程,不负前情,随即乘舟离去。空留谢琨一人在江边怅惋……你看,这剧情分明不是写男女情深、有情眷属,这“素卿”果真不是平常庸俗的女子啊!

       另外,这出戏里有季节时令不合的问题,也是值得注意与探讨的。比如,素卿出场时,唱的是“春江树上鸟啼红”“江岸春晓”“隔岸春荫绕”,可知这是早春时节,且在白天。但后面又唱“看许江上芙蓉斗艳冶”“芦花深处且隐踪”,这芙蓉与芦花都是在秋天才开放的。因此,所唱此景,并非实景,而是心中之情。此外还有,谢琨出场唱“萧萧枫叶落残秋”,素卿泛舟唱“长江夜静恨悠悠”等。当年莆田县编剧小组在过抄同治文本的时候,曾专门作了标注,认为时令不合,应当改正。而我却认为,季节由春转秋,乃是作者有意为之。“素卿”由充满期待欢喜到逐渐失意淡然,情绪转变以季节转变“意识外化”的形式呈现,展现出该戏别样的文学意象。

       烟花出身的“素卿”秉持冰心,不料却难挡世俗的偏见,因而庵堂就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所。素卿是一位独立而有见识的女性,但在男权社会的种种扭曲压迫之下,爱人未必得真爱。“素卿”之可贵在于,她不为物役,不合则离,没有哭天抢地,反倒清醒而从容。她最后那句“打破禅关续旧情”,很容易让人误解“素卿”真的是为谢生而隐藏。但看她急着离去,无半点不舍,就可知那几句是宽慰谢生的“场面话”而已。这样温和而坚定的女子,自然也会让“谢琨们”傻眼与不解。

      只要随手翻看地方志书的《烈女传》便可知晓,明清时代女性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严酷,所谓的“贞洁烈女”更是吃人般累累白骨血泪悲惨。但凡道德主张过甚,必生虚伪、麻木、冷酷,最后会演变成灾难。很难想象,古代戏曲题材中居然有《春江》这样的两性视角——非对立、不斗争。很难想象,无名氏作者是怎样的见识遭遇,才能创作出《春江》这样超越时代的传世佳品。虽然这戏也可以另外解读为失意文人的色空觉醒,但依旧无妨将此戏认为女性题材的佳作。

        此所能见的记述文字中,大家对《春江》,始终停留在妓女脱离苦海,奔赴幸福的固化认知上。所以《春江》不为今人所重视,无人想复排这样的“才子佳人戏”。实际上,《春江》乃蒙尘明珠椟里藏,真正是一颗闪耀着女性光辉的百年遗珠!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