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事
培养“一技之长”助力青年就业
——从地方两会看稳就业实招
【发布日期:2024-01-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青年就业”话题备受关注。职业技能培训、实习见习岗位开发、服务平台搭建……翻阅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多省市正释放稳就业信号,真招实效为青年就业打通堵点、谋划空间。

多点发力 青年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完善

  毕业于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邹玲,去年参加了长沙市望城区人社局组织的“康养无忧”优质培训项目。这期间,她认真学习了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的知识,还踊跃参加“养老服务进社区”等培训实践活动,顺利应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邹玲的经历是众多毕业生的缩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去年以来,为提高求职者就业创业能力,多省市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助力青年就业。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福建省深入实施“技能福建”行动,投入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所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5.8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需匹配更加精准。

  就业见习是增强实践能力、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举措。记者从吉林省人社厅了解到,2023年吉林省募集新增就业见习岗位15145个,组织新增见习人员5837名。全省6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实训中心。

  近年来,上海逐步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上海稳岗扩岗、创业扶持、技能提升等稳就业政策加快落实,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上线运行,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227个,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健全。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认为,当前青年就业还存在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堵点难点,“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青年提升职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观。

搭建供需“连心桥” 做大就业“蓄水池”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面对就业压力,新的一年,各地纷纷将“稳定青年就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技能培训、供需对接、岗位开发等方面出台实招,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建成全省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全面启动“智慧就业”系统,推动供需有效对接。

  “为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本,需要以政策配套为基础,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就业环境。一方面,要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以供需匹配为关键,关注重点群体,强化就业支持,接续办好‘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福建省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吴丽冰表示。

  长期以来,就业市场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精准对接亟待破题。对此,今年吉林省提出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预计征集推送岗位40万个(次),并建成规范性实体零工市场50个,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破解重点群体“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经济发展,部分省市将做大就业“蓄水池”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山东省明确,将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实施“社区微业”行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实施“创业齐鲁”行动,新培育20个省级创业街区。

打通就业之路 重在培养“一技之长”

  面向未来,青年就业之路如何行稳致远?各地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就培养青年“一技之长”建言献策。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李腾认为,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才缺口将持续扩大,为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基层干事创业,建议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纳入各级组织、农业、人社等部门实施的各类农村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中,开展涉农技能培训,帮助志愿者提升专业技能,练就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过硬本领。

  同时,教育也要因势而动,让学生获取最前沿、更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去应对明天的挑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指出,“教育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教材不能及时更新,也要做一些补充教学的‘微课程’”。

  去年以来,文旅市场迎来全面复苏,为青年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高洪雷认为,当前旅游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议未来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标准与方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