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过后,闽中出现雨夹雪天气,气温持续低迷,阴雨连绵,元月最后一个周末,闽中天气又转为多云,进入回暖通道,莆田市文艺志愿采风杂文分队志愿者恰逢其时,来到了位于涵江区新县镇的夹漈山夹漈草堂,探寻一个名叫郑樵的“夹漈先生”,他是生活在九百多年前的民间史学家。他编撰的《通志》与杜佑 《通典》、马端临 《文献通考》合称为 “三通”。这三部书在典章制度方面用功颇深,在体裁体例、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历来有“士不读三通 , 是为不通 ”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 郑樵生于1104 年,卒于1162 年,先后经历了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三朝,毕生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宏富,广涉经史各领域,晚年萃取平生著述精华,“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编成纪传体 《通志》的二十略。可是他的很多观点与时人大异其趣,行事不与世俗同,因而受到很多非议。南宋枢密使、左丞相周必大在《辛巳亲征录》最先评价郑樵“成书虽多,大抵博而寡要”“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之。”《宋史》沿袭周必大对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这种非议的倾向。正史的影响和传播范围很广,郑樵长时间不被重视与《宋史》对他的评价有很大关系。 在崇文抑武、竞相刻书的时代里,郑樵确实是一个在学问方面特别执着的人,他的学术由经学义理研究、经学知识研究、通史主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郑樵经学义理研究被称为 “经旨之学”,列为郑樵学术的第一项内容。《宋史·郑樵传》 记载:“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辨。”《夹漈遗稿·献皇帝书》概述了绍兴十九年 ( 1149) 前的 30 年间,郑樵从事各项学术所费时间与所成著作。他用了十年时间撰成了 8 种经旨之作:《书考》《书辨讹》 《诗传》《诗辨妄》《春秋传》《春秋考》《诸经略》《刊谬正俗跋》。 郑樵经学知识研究是由 《诗经》研究牵引出来的,他从“礼乐之学”到 “亡书之学”的著述,正如其自述所言“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他 在《寄方礼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凡书所言者,人情事理,可即己意而求,董遇所谓读百遍,理自见也。乃若天文、地理、车舆、器服、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学问,虽读千回万复,亦无由识也。奈何后之浅鲜家,只务说人情物理,至于学之所不识者,反没其真。 郑樵通史主张与实践体现了他的学术关怀,“樵于 《春秋》有云: 有文有字,学者不辨文、字;有史有书,学者不辨史、书。史者,官籍也; 书者,儒生之所作也。自司马迁以来,凡作史者皆是书,不是史。”在绍兴十三年,一则郑樵族兄郑厚的著作遭禁毁,二则秦桧焚弃诏旨、章疏、日历、时政记中议及秦桧的文字。对郑樵而言,著书著史的禁区已经出现,触碰禁区的严重后果发生在自己身边,这不能不对郑樵造成刺激。自此以后,郑樵收敛议论的锋芒,持续谋求获得朝廷之命以避禁书毁史之祸。这种忧惧的态度、小心的举措,贯穿 《通志》生成的全过程。这正是秦桧专政之下南宋绍兴年间的政治与学术生态的一个缩影。 郑樵在《上宰相书》中,围绕会通之义,“会”为网罗天下所有资料于一书,“通”则要贯穿古今,极天下之变,而成一家之言;他把历史看成有联系和变化的过程,进一步阐述撰修《通史》的主张和计划,提出了用会通之法、“集天下之书为一书”。他重视实学、以务实为本,不以义理、辞章为重,强调将书中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而非只有空泛的言论,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以实学为本的著作。 在南宋绍兴年间的政治与学术背景下,郑樵的《通志》不得不以“呈奏君上”为主观追求,他一生三次献书,分别在绍兴十五年(1145)、绍兴十八年(1148)、绍兴三十二年(1162),尤其第三次献《通志》是抱着该书也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野心,但他化经为史的学术探求,主张征实、会通和创新,开辟了史学的新境界。 郑樵选择隐士的生活方式,一生不事科举,表达对宋代科举制的不满,但其人生抉择和学术思想无不呈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底色。居住在夹漈山中,他通过讲学著书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与政客交游与时政保持联系;在国家危亡关头,他怀着关心民族前途的情结,与堂兄郑厚两次上书表达欲抗金报国的心志。不论是投书自荐还是著述讲学,其目的始终是匡正时弊。所以说,郑樵修学好古,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他生活在词科兴盛的年代里,是坚定的唯心主义史学的反对者,强烈反对在学术上不唯史实的风,认为修史不需要修饰语言,以文从字顺为要。然而他治学的实证精神,与宋代唯心主义学术倾向不符,与加强帝王专制的时代需求相悖,因而不被重视。 郑樵以三十年所学完成的《通志》体现了他的“会通”与“实学”思想,而其中的《二十略》更是郑樵治学精神的精华所在。明代人周华的《游洋志》正面评价了郑樵的事迹,并且说郑樵“标表独立,节行尤高,不汲汲于势利”。清代人章学诚且称“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一慧星焉。”“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民国初年顾颉刚先生的《郑樵传》阐明了郑樵的重要学术成就,“他耐着穷,耐着苦,抱着‘著述之功由人不由天的精神’,抱着‘不辱看来世,贪生托立言’的野心,只管拼命的做上去。”应该说,郑樵在二十世纪初的史学界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而今文化IP“夹漈先生”成为新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当地成立郑樵文化促进会,去发掘《通志》的通史家风,去估量《通志》的史学价值,系统性的梳理郑樵在文献学、文字学、音韵学、校雠目录学、金石学、图谱学、天文学、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与影响,从而继承和弘扬郑樵文化“求学、创新、勤学、奉献”精神内核;他们与莆田学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莆田市点横撇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课题小组等形式,打造校企合作实践样板;他们发布文化IP“夹漈先生”,举办郑樵文化节赋能,串联起夹漈二十四景引流,做优做强“土特产”,探索乡村振兴与农创、文创、自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通农文旅发展的“七经八脉”,打造“好看、好玩、好吃”的农文旅新业态,让“夹漈先生”唱响乡村振兴的新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