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区黄石镇东华境,合华堤、华东、华中三村,古称“东华(花)”,亦曰“天华”,位居木兰溪下游入海处南岸。隋唐之际,东华为“壶公洋”地域,唐裴次元筑堤围海后,兴化平原初显南北两洋,东华属南洋,是为显村。 东华自垦殖开发后,文风日炽,人文炳蔚。唐代,东华才女江采苹(710——756)世称“梅妃”,一生波澜壮阔,誉颂巾帼楷模。 明弘治十六年,黄仲昭、周瑛纂《兴化府志》,卷四十七“拾遗”条载: “妃姓江氏,东华人也。” 晚明何乔远《闽书》“东华溪”条载:“石贯江里,唐有梅妃者,是里人也。” 并加按“东华有大沟,南洋诸水汇流,潭深莫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莆田县志》“连江里”条载:“东华,有大潭石贯其底,江采苹生此。” 卷二“古迹”条载:“江梅妃故宅,在东花” “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 东华溪石、东华潭石、鹅豆田石因江梅妃而被视为奇石。清咸丰时,东华江梅妃故居尚在,时有诗证: “东华遗迹未终荒” “鹅脰封高对夕阳”。清末进士张琴成书于民国时期《莆田县志稿》“风俗”条载: “唐天宝中,东华村有江仲逊,世为医,高力士使粤,过莆选(其女)入宫,是为梅妃。今江东江姓为其后人也。” 皇宋中叶,木兰陂成,东华堰堤陆域不断扩大,华堤北侧之木兰溪入海处滩涂渐显浦岸平地,可置万家。故之,东华境吴、陈、林、郑等姓部分族人和江氏合族逐渐迁徙港东(江东)开疆拓土,自成一村。而江氏一脉,千百年来,与吴、林、祁、陈、郑等姓一道,开枝散叶,瓜瓞绵绵,繁衍出才子佳人辈出今日之江东村。因而世有“江东、东花吃米无沙” “说江东先说东华” 之俚语,从中既可窥见南国鱼米之乡的风貌,又可佐证两村历史文化之渊源。 相传,唐玄宗时,高力士出使闽越选秀,途经东华,见采苹牧鹅田野,竹鞭起处,婀娜多姿,翩若惊鸿,疑为仙女。力士疾步追喊,采苹惊之跌倒鹅脰田间,双颊沾泥,后江水一洗,原先微许雀斑不见踪影,水面映出采苹端庄高洁俏丽的脸庞……江采苹入宫后,因酷爱梅花,唐玄宗其封为“梅妃”,史称“江梅妃”。据始修于明代的江东村《江氏族谱》载:“妃被选时,示梦其父曰:鹊噪今朝树,灯开昨夜花,果然音信至,及第在东华”。 江采苹生于医学世家,父江仲逊,精通医道,一生悬壶济世。兄采芹,随父为医,乐善好施,采苹封妃后,里人尊称采芹为“江国舅”。采苹自幼聪颖,读书识字,吟诵诗文,长于诗赋,善歌舞。入宫后,克己自律,明理大义,垂范后宫。一曲白玉笛,一支《惊鸿舞》,冠盖京华,舞魅天下。有诗作《楼东赋》《谢赐珍珠》等收入《全唐诗》,史誉“才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幽居深宫的梅妃坚贞不屈,白绫裹身,投井殉节,时年46岁。 梅妃喜梅,气节若梅。归天后,被历代理学奉为女性典范,并与妈祖、陈靖姑、钱四娘、吴嫒并列莆仙五大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