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诗意纵横 情感流淌
——《菊花之空》背后的萧然诗歌世界
【发布日期:2024-03-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郭清锋】

   近日,著名诗人萧然诗集《菊花之空》由海峡出版社出版。

   《菊花之空》是诗人萧然的第三部诗集,本书为作者自选诗集,收入作者十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一百多首。诗集内容涉及作者对生活、爱情、人性、自然、社会的感悟及对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美学深入探索与实践的结晶。

   萧然本名茅林洪,1969年生,福建莆田人,从事过报纸编辑、文学院专业创作员等职业。1996年辍笔,2013年重新开始诗歌写作,在海内外刊物发表诗歌、散文700多篇,作品被收入多种权威文学选本;已出版个人诗集《静夜无痕》《不是去向是归途》两部,主编诗合集《莆风新籁》一书。

   1992年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现为莆田市作协副主席。

   编者按:近日,著名诗人萧然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诗集《菊花之空》,再次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这本诗集不仅展现了萧然对生活、爱情、人性、自然和社会的多维洞察,更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通过本次专访,我们将一同探寻萧然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主题表达,以及他对当下诗坛的独特见解。

9CA024E6-29FA-4B83-9E63-88BC35754978.jpeg

  记者:祝贺您的第三本诗集《菊花之空》出版。能否分享一下这本诗集的创作灵感和主题?它又是如何体现您对生活、爱情、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与对话的?

  萧然:谢谢!这个问题在诗集的后记《十年》里有一些比较感性的答案。在这里我补充一下:诗人与生活、爱情、自然以至于整个社会,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多维空间,诗人作为其间最重要的一维,与其他多维不仅是相互深入,彼此纠缠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诗人是其间客观的观察者,主观的思考者。这种纠缠、观察、思考也是一首诗诞生的过程。

  记者:您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允许任何人进入,领取自己和诗人诗意重叠的部分。那么,您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不同读者的感受和体验的?

  萧然:我在自序的开头就强调了:以个性写共性!诗歌创作是一种充满历险性的个体行为,全过程取决于诗人自身的文化底蕴、审美高度以及悲悯情怀。这些诗化了的文化、审美、情怀等共性元素,它们是存在读者的身上、心里的。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能够感同身受,甚至参与其中、领取到自己与诗人在诗中重叠的部分。一首好诗如同一个坐标系,它是由作者的个性创作与读者的共性认知共同构成的。

  记者:您强调意象经营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翅膀。您能具体解释一下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经营意象的吗?有没有一些特别成功的意象经营案例可以分享?

  萧然:多年前我和我的诗友郑重进行一次有关“意象”的对话。我们把“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句口号,换了一种表述:“箭搭在弓上,目标在前面颤抖”。前者是口号,后者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功。这里举诗集里的《梅妃》为例,分享一下意象在诗歌中的应用。写到梅妃,惯性思维就是梅花,这是危险的,因为容易落入俗套,所以就要动用“经营”手段。我在诗中截取或定义出了“皇宫的梅花”与“江东的梅花”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梅花主意象,在两个主意象下又创造出“着貂裘穿锦袍戴凤冠的梅花,搽水粉,抹胭脂的梅花”,与“鸟鸣声里的梅花,草药香里的梅花,鹅掌印痕里的梅花,一身薄衫,穿绣花鞋的梅花,露一截藕色小手臂的梅花,镜子中的梅花”等等表意相反的子意象。全诗无一字提及梅妃,仅运用“梅花”这与梅妃有关的意象,达到让读者感知处处是梅妃的效果。

  记者:您认为一首诗歌如何能够触动人心,让读者产生共鸣?而好的诗歌应该关怀人间疾苦、关心生死困局。能否谈谈您是如何在诗歌中体现这种对社会的深刻关怀的?

  萧然:我首先想说的是,一首好的诗歌,一定是思想性与技巧高度统一的。我在序里提到了诗歌的三个重要支撑点:悲悯情怀,哲学思考,意象经营。在这里我还是用诗集里的一首诗《风动石》来作分享:

  这首诗的创作哲学思考层面,是基于禅宗六祖惠能的一段公案。六祖惠能遇到两僧争执,起因是他们对空中幡旗飘动的原因有各自的观点,一僧认为是风动,一僧认为是幡动。惠能的结论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尔心动。

  我把全诗的“思考点”建筑在“心动”上面,选择了风动石作为诗歌的主意象,借由风动石的特点,延伸出“不是风动,不是石动,是尔心动”的写作逻辑。在这条线索上,嵌入“失恋的少女,事业挫败的中年男人,痛失女儿的老年夫妇”等我们司空见惯的社会悲苦现象,达到“疼痛,它动了我一下,悲伤/也动了我一下/绝望,它猛烈摇晃了我”的“心动”效果。

  记者:您提到自己不会把一首诗拆分成许多首来写,而是会在一首诗里塞进许多首诗。能否谈谈您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的?这种创作方式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挑战?

  萧然:其实这是一种写作态度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个人把它称为“经典性写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快餐化写作。比如我在诗歌写作中涉及苦难,我不会过度关注某个苦难事件的枝枝蔓蔓,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来观察、反思苦难。经过反复提炼、浓缩提升,最后形成一首有思想性的作品。

  这种写作方式给我造成困惑或挑战是,我在某个领域创作一首“经典性”作品之后,无法再利用某个“事件”的枝蔓创作类似的作品,因为它们已经被上一首诗涵纳了。再次创作则需要进一步地深挖。

  记者:对于未来的诗歌创作,您有哪些规划和期望?您是否计划继续探索新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萧然:在我看来,诗歌的写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持续性的诗歌写作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诗歌的自我学习还有不同的方式,我一直在坚持多文种写作,散文、小说的写作对诗歌创作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最近在尝试长篇小说的写作,历经这种与诗歌完全不同的文字工作之后,我又会切换回诗歌。我相信小说创作应该对我的诗歌有帮助,正如我的诗歌写作,已经或正在影响我的小说创作。

  记者:你能不能谈谈你对当下的诗坛、诗歌的看法?

  萧然:不少人对当下的诗歌愤愤不平,认为诗歌已死。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目前其实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我的看法有三个:

  一、我们不能否认,在网络时代,诗歌正面临各种困局,但恰恰因为困局,才让诗歌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诗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突破面临的困局。我喜欢某个汽车品牌的广告语:确立一种新的格局,就是突破一种旧的格局。

  二、有人认为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少。其实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变数,由于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普及,诗歌发表的门坎变低了,原来的诗歌读者可以轻易转换为作者,直接参与到诗歌创作里面去了。所以不是读者少了,而是读者有了双重身份了。正是这些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中国诗人,正在引领中国诗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困局突破。我自己同时就是诗歌作者和优质的诗歌读者。

  三、一直在批评诗歌已死的人,大多数是一些外行,或者低层次的写作者。真正优秀的诗人,都在默默思考,埋头创作。他们不参与这种无意义的“嘴炮”,而是用优秀的诗歌作品改变诗坛现状,推动诗歌升级进步。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新春走基层 | 2025年春运今日启幕
  • 湄职院举行年终总结会 回眸耕耘路 奋进启新程
  • 锚定目标奋勇争先真抓实干 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把实干责任担当写在中国式现代化莆田实践中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