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千年古戏 传承有戏
【发布日期:2024-04-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表演仍遗留些许古代戏曲说唱等风格,是珍贵的“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值得今人研究、继承。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它流行于莆、仙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地区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其中有揭露仙游县令宋某胡乱判案,草菅人命,造成冤案的《王监生》;有反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廷一品大官被英、法侵略者驱赶上街扫马粪的《红顶扫马粪》,以及《林则徐禁烟》《吗啡劫》等。民国时期,京戏、闽剧相继传入莆田,京剧的武打表演与侠义剧目,闽剧的机关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对莆仙戏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后台伴奏也从原先的锣、鼓、吹单纯的乐器,向民间吸收了“十音”“八乐”中的部分乐器和外地剧种的乐器,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扬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戏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与抒情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艰难,莆仙地区的民间戏曲日趋衰落,两县各地戏班陆续解散,班数暴减。至20世纪40年代末,总共只剩二十多班。因此,当时莆仙各界人士都在感叹:古老的兴化戏曲几乎濒临绝境!新中国诞生以后,时代悄然变化,然而新的发展方向不明,莆仙原有许多名班“董督”(班主)和著名艺人,都在猜测、观望,等待新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敢擅自恢复或重新组班巡回演出。直至政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和政策时,莆仙两县文化主管部门,便迅速组织戏班编、导、演等知名艺人学习新的文艺方针政策,成立了“戏曲改进会”,主持两县兴化戏的恢复和改革工作。此后,兴化戏犹如枯木逢春,获得了新生。两县陆续恢复戏班50多个,其中莆田县有“新共和”“庆长春”等30多班;仙游县的“新雅音”“新仙和”“建新”等10多班。在两县文化主管部门引导和戏曲改进会推动下,各戏班都分别移植,改编上演一批来自老解放区的新鲜剧目,诸如《林冲》《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等。本地的编剧亦开始更新观念,根据时代需要和观众的需求,从古典小说中广泛选取素材,编写一大批新戏,在剧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给古老的兴化戏舞台演出开拓了新路,注入了新鲜血液,受到莆仙地区民众的普遍欢迎,并且仙游县先后成立“实验”“鲤声”两个专业剧团。当时在新型剧团的影响和推动下,许多旧班子不断组合筹办新剧团,不久两县组建了十多个专业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出现新的繁荣景象。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可知,所演的剧目多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戏古老与罕见的剧目。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

  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特殊乐器笛管:“以葭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演员的冠饰也很有特色:“弁如帻,但当耳有两手抹耳。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吉祥之意。”长乐人谢肇湖在书中记载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清康熙时期,黄金龙办起了私人家班:“集戏子一班为生”。据清朝陈鸿记载,康熙年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戏子廿八班,共妆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赏新年。”乾隆时期,莆仙戏达到了鼎盛时期。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地的戏班达到150多个,并从昆曲、弋阳腔及乱弹等声腔中吸收了大量传奇剧目,改调而歌,使莆仙戏传统剧目更为丰富。

  唐代时期,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其弟曾随同觐见,封为国舅,后来回到莆仙,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在莆仙地区兴盛起来。宋代,兴化地区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其家乡仙游的“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莆田仙游赤岭地区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随着受到政府与民间艺人、研究学者等越来越多的重视,莆仙戏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发展。在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相信,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在新的时代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王莉楠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