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伴奏乐器漫谈(上)
【发布日期:2024-04-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今闲】

   普通观众对戏剧演出的评价,习惯分为前台和后台。更多的观众只专注于前台的表现,而“忽略”了后台的作用。这如同食客在大快朵颐品尝一道美食时,极少在意大厨如何烹调,加了一些什么调味佐料。戏剧演出的后台,大约与“后厨”相似,但与部队作战的“后勤保障”却差别太大。莆仙戏演出后台的功能作用,与其他剧种大体一致,无非就是“乐器”与“器乐”二端。

   兹仅就莆仙戏后台伴奏所用乐器,略作介绍,零散浅谈。

   莆仙戏后台所用乐器的变革发展,基本上与莆仙戏演出的变革发展相伴随,相适应。莆仙戏所用乐器,属于传统乐器,其种类均在古代“八音”乐器之列。八音,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按照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木、丝、匏、竹等八个门类。

   若从演奏方法分类,则有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吹管乐器等四部。至于现在西方传入的键盘乐器、电声乐器以及提琴铜号等,有时也可能参与莆仙戏演出的伴奏,但应该不能算莆仙戏的“传统乐器”,故本文不涉。

   莆仙戏后台也是把“八音”分为“四部”合奏的,其作用是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或为前台伴奏,或作独立表演的。


打击乐器

4副本.jpg

打击乐器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演出过程,须臾不离。

(一)鼓

莆仙戏伴奏的打击乐器包括鼓、板、锣、铙、钹等,鼓是主要的。鼓又依形体分为大鼓、战鼓、板鼓。

板鼓又称为“花鱼鼓”。板鼓在戏剧伴奏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其他地方,掌板鼓者被尊称为“鼓佬”。现在莆仙戏演出场合,或民间“十番八乐”合奏中,板鼓几无所见,或将失传。莆田方言俗语有“花鱼鼓参八乐”,用来形容无序混乱状态,但不知其掌故或来历。

鼓的制作材料以牛皮和樟木为主,但在八音分类中,属于“革”类。革即皮革,指牛皮。

制鼓工艺在莆田方言中称为“鞔鼓”。“鞔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词语。

鼓在整个戏剧演出过程中,居于主帅地位,是全场戏的灵魂,担任提示、指挥、控制的职能。该职能显然来源于军旅作战,拓展至宗教民俗活动,进入到戏曲音乐。鼓舞、鼓吹、鼓劲、鼓动、鼓乐之类的构词,都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戏剧后台伴奏之“鼓”。

(二)板

板的用材主要是木头,在组件中兼有竹板,但归类仍为八音之“木”。

板也称檀板或绰板,其组件一般为三件,即固定的空芯方木、手持竹板和用来击打发声的槌。板在演奏中主要表达出节拍的板、眼、行板、散板、快板等多种意义。

板的形制小巧、简朴,但在莆仙戏后台乐器中的表现极为突出,几乎处在“满勤”状态,且声音清脆响亮,在所有乐器齐奏中,依然清晰可闻。

根据形体结构和声音高低,板有“大磕”“细磕”和“掷(顿)板”几种,在莆仙戏伴奏中发出“巧巧”声响。板或由古代乐器“柷敔”演变而来。

(三)锣、铙、钹

锣、铙、钹,以铜制成,八音归属“金”。

在莆田戏行话中,不同地方或群体的习惯说法不尽相同,通常把这组乐器统称为“铜器”“铜钱”“杂子盘”“工具子”等。

对于鼓的主导地位,铜器为从属附庸。从演奏乐手的关系上看,通常是前者为师,后者为徒。虽然有主次之分,但由于铜器组件繁多,且发声尖刺,对轻重节奏要求严格,故又有“真锣假鼓”的说法,莆田方言则谓“正锣侯白鼓”。

这些“铜器”进一步细分下去,则名目繁多,仅锣一类,就有大锣、草锣、厮锣(或沙锣)、云锣诸种。铙钹在莆仙方言中,则根据其声音命名为“齐”“仓”,在记谱符号中也记作“齐”“仓”。“齐”“仓”也按照大小音色分为数种。

上述打击乐器分为二组,一组一人掌鼓板,另一组一人负责“打齐仓”。

掌鼓板的司鼓在莆仙方言中,称为“鼓头”,而戏班内部则尊称其为“班长”,可见其身份地位之重要。

班长既然身份重要,其担子自然不轻,属于“挑大担”的人。班长对演出剧本内容必须烂熟于心,达到“落心腹”的程度。

莆仙戏后台伴奏的器乐极为丰富,除数以千计的曲牌之外,仅锣鼓演奏,与曲牌和前台表演配合的节奏也是复杂精细的。历经千百年的演进积累,改良完善,形成了一套权威规范的“锣鼓经”!近年正式出版的莆仙戏曲《锣鼓经》所载的“鼓品”即达300种左右。

莆仙戏打击乐器中,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压鼓石狮”。

据历代艺人传说,此“压鼓石狮”与唐玄宗、江梅妃和唐代宫廷梨园戏有关。传说归传说,而现实的情况是,此石狮放置于鼓面的不同位置,可以调节鼓声的强弱和音色,鼓头要自如灵活地移置石狮,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因此,这个“压鼓石狮”也是对鼓头技艺水平的挑战和考验。

4副本.jpg

吹管乐器


莆仙戏吹管乐器大体上可分“有哨”与“无哨”二类。

有哨类包括铜质的唢呐、梅花和木质的文管。无哨类即竹笛或竹子,莆田方言为“飘笛”。

尽管制作材质不同,但在八音归类上,这些吹管乐器应一并列入“竹”类。

唢呐或梅花的区别,只有专业人员中才能分清,普通观众则多笼统地呼为“吹笙”(或作吹鞭)。因为乐器发出的声音,方言俗话中有“吹笙滴嘟嗒,白果炒蒜生”之语。“滴嘟嗒”略一变化作“嗒滴嘟”,又写作“打敌都”,则常被用来形容人们之间争讼不清、交流不畅、不可理喻的情景。有专业人士对“打敌都”一语进行了考证、论证的努力,或云源于“抵牾”。

早期莆仙戏伴奏的鼓、吹、锣三样主要乐器被简单概括为“锣鼓吹”,或源自古代乐府的“鼓吹”?

有哨吹管乐器中,至今偶尔还会用到“文管”。文管有时也单称一字“管”,或与“笛”混合称“笛管”。从某些乐器著作中可以看到,古代的“管”与现存莆仙戏乐器的“文管”,长短差别较大,且材质似亦不同。

专业研究人士认为,文管即古乐器“筚篥”。“筚篥”在方言中的发音或如“扒拉”?民间詈骂问诉的情景谓之“扒拉”,抑或由此筚篥吹奏的声响而来?

虽然“文管”的制作用材是“木”,更讲究者需用“红木”,如“尚书木(尚书柏)”之类,但在乐器归类上,凡以吹奏,则属“竹”类。

“丝竹”是伴唱的主要乐器,故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肉”指以“肉”发声,即歌唱。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