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观众对戏剧演出的评价,习惯分为前台和后台。更多的观众只专注于前台的表现,而“忽略”了后台的作用。这如同食客在大快朵颐品尝一道美食时,极少在意大厨如何烹调,加了一些什么调味佐料。戏剧演出的后台,大约与“后厨”相似,但与部队作战的“后勤保障”却差别太大。莆仙戏演出后台的功能作用,与其他剧种大体一致,无非就是“乐器”与“器乐”二端。 兹仅就莆仙戏后台伴奏所用乐器,略作介绍,零散浅谈。 莆仙戏后台所用乐器的变革发展,基本上与莆仙戏演出的变革发展相伴随,相适应。莆仙戏所用乐器,属于传统乐器,其种类均在古代“八音”乐器之列。八音,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按照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木、丝、匏、竹等八个门类。 若从演奏方法分类,则有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吹管乐器等四部。至于现在西方传入的键盘乐器、电声乐器以及提琴铜号等,有时也可能参与莆仙戏演出的伴奏,但应该不能算莆仙戏的“传统乐器”,故本不涉。 莆仙戏后台也是把“八音”分为“四部”合奏的,其作用是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或为前台伴奏,或作独立表演的。
弹拨乐器 传统莆仙戏伴奏的弹拨乐器,主要是“三弦琴”。所谓“三弦琴”是指三弦和琴的习惯合称。在八音归类中,“三弦琴”属于“丝”类。 与下面将要谈到的“丝”类“拉弦乐器”一样,早期所用的“丝”,又称为蚕丝,方言中可能讹为“桐丝”或“虫丝”。蚕丝中有上佳者为冰蚕所吐之丝制成,雅称“冰弦”。如《琴挑》戏中所唱“且向冰弦诉不平”,即是。 弹拨乐器中的“三弦”,根据形制大小和所张弦数,又分为大三、中三和小三,其区别在于音色不同,依次为浑厚、坚实和清脆。 琴,在莆田话中多以琴桶呈八边形而称为“八角琴”,张一根弦,安装有区分音阶的“琴品”十三个,可奏出自上而下、由低到高的十三个音阶。 在现存古老乐器中,莆田的“八角琴”当为奇珍。只是现在的莆仙戏后台伴奏中,似乎不见其身影,包括三弦在内的弹拨乐器,多被“扬琴”或“电子琴”所替代。好在近年莆田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的民间“十番八乐”汇演比赛中,规定“八角琴”必不可缺席。此“规定”或可使该古老乐器不至于很快失传。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侧重于演奏方式而名。有时称为弦索乐器,则是就构造材料而言的。 莆仙戏伴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统称为“胡”,实际是胡琴的简称。而“拉”在方言中作“拖”,故“拉胡”均称“拖胡”。莆仙戏传统所用的胡,均是“柴胡”。此“柴胡”是指琴体全部使木材制作的乐器,而非中药的“柴胡”。 柴胡特指琴体共鸣放大的构件是桐木(泡桐)的薄片,称为“桐板”,由此又区别于蛇皮的而统称为“板胡”。使用蛇皮的称为“马胡”,也有认为应作“鞔胡”,即蒙(鞔)以蛇皮。 柴胡的弦索,早期有牛筋的、蚕丝的,过渡阶段用尼龙丝,现在多为厂制的金属丝,或尼龙金属混合丝绳,普通话称“琴弦”,莆田话叫“胡线”。 无论弦索使用什么材料,按照古乐器八音分类,均为“丝”类。 莆仙戏乐器的胡,按照形制,主要根据定弦,大约有老胡、尺胡、四胡等三种主要的“当家”乐器。至于尺胡则又有大尺、中尺之分。除此之外,有时还有“和尚胡”“贡胡”“板子”等参与其中。 莆仙戏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有着许多传奇色彩的发展历史,因而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莆仙戏有机组成部分的乐器和器乐,也是可以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和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