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事
“量子赋能”可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 警惕伪科学 坑农害农
【发布日期:2024-04-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朱昌俊】

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一些不法商家在部分农村地区打着量子赋能的旗号,宣称用了他们的机器,可以通过量子技术给农作物种子赋能,从而实现增产增收、抗病抗旱抗涝,并且所有农作物都适用,甚至还能给电器、厨具、手机等生活用品赋能。不仅宣传离谱,而且营销套路满满,致使不少农户落入陷阱。

当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一些假技术、伪科学却盯上了农户,这样的现象令人愤慨,必须零容忍。增产增收是农户最朴素的期盼,这些美其名曰“量子赋能”的“假科技”延伸到农业领域,正是瞅准了这一心理对农户进行“精准”围猎。

作为前沿科技,量子技术近年来的应用场景的确在逐渐拓展,但一些企业把量子技术“打扮”为可为万物赋能的“万金油”式“神秘力量”,明显是一种概念的炒作和滥用。这些借新技术进行虚假宣传,误导包括农户在内的“消费者”的行为,其本质就是为了“割韭菜”。具体到此案,涉事公司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一亩小麦种子赋能收100元,一台设备一年能赋能5000亩,就是50万元,正是如此巨大的利益空间,让一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

对此,公安及市场监管部门须加大打击力度,对于类似的坑农、害农现象发现一次,依法严惩一起。应该看到,这些公司的营销,从网上到网下都是公开进行的,要发现其实并不难,关键还是要完善监督、防范网络。譬如,推动农业科普“下沉”,让更多农户对于形形色色的“高科技”陷阱有更高的警惕意识和辨析能力。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就农户的投诉、举报顺藤摸瓜,深挖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此外,一些“伪科技”在农户群体中推销,一开始还打着“免费服务”的幌子,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各地相关部门和基层干部要更多担负起“把关人”角色,真正形成风险“过滤”系统,让此类骗术在广大农村没有可乘之机。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打着“高科技、新技术”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不仅有损农户等消费者利益,也会伤及技术本身的公信力,对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合理应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不只是维护好农户的权益,对一切借新技术、新概念搞虚假宣传甚至诈骗的行为,全社会都应该提高警惕,并构筑多方位协同共治体系,让骗局无处遁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