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后巷井
【发布日期:2024-05-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老家傍海,却很缺水。记忆中,孩童时代村外有几条小溪,靠近村子的叫里溪,远一点的那条叫外溪。溪水虽清可见底,但流量不大。村里也有几条小沟,也是涓涓细流,只见过有人在那洗衣服和挑水浇地,没见过有人取水饮用。

  老家依山,山是小山,房子依山就势。如果从海面上看,层层叠叠的青石红瓦房错落有致,绿色的苍榕点缀其间,很是好看。村里的路大多依着山势或上或下盘旋。在这不平中,总会有一小块平地,在这平地中,总会有一口水井。人类逐水而居,我们村没有大江大河,就靠这一口口小水井,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平海人。

  我家附近就有一口井,叫“后巷井”,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仿佛它本来就存在,自然而然。至于为什么叫“后巷井”,我曾想当然地认为,大概是因为它就在一条小巷的后面吧。

  这井的构造在今天看来,也是很科学的。井沿方方正正,由四块大青石板围成,每块青石长一米五,宽六十厘米左右,四块青石的两端沿一边各凿掉一块长宽三十多厘米的口。就这样,四块青石嵌在一起,围成井沿。青石古朴沉稳,道道磨痕印记了这口井年代久远的厚重。

  井台用表面粗糙的条石砌成,不易滑倒。井深十多米,但井水不多。井底突进井壁处有一小凹洼,凹洼里长年有水,即便大旱之年也没干过。有点“问井哪得泉不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味道。就是这股泉汇成了清冽甘甜的井水,滋养了巷前巷后数十户人家。

  依稀记得,那时候挑水在农村是头等家务事,人们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井边挑水,要挑满满的两大缸才能满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像洗衣服、洗被褥这种用水多的直接去井边,以至于井边很是热闹,欢声笑语一片。大家家长里短聊得津津有味,老井就是时事播报台,在这里,没有藏得住的秘密。如果有个面生的年青女子来洗衣或挑水,羞答答的,说话轻声细语,那肯定是谁家的新娘。一段时间后,或明年这时间她就要来这洗尿布了,这时的她已不再羞答答了,也不再轻声细语了,也说着邻居家的事,她已融入了这方生活。

  挑水的工具有两只水桶、一根扁担、一个取水用的吊桶,老家叫“搬桶”。挑水用的水桶通常由细的木板拼成,成橄榄状,中间鼓,二头稍细,桶底呈圆形,桶底的木板上缘比下缘大点,看似有点斜行,利于嵌在桶底。桶身有两条对称的较长的木板,这两块长木板板端各凿个洞,两个洞之间用硬实的木头串起,木头的中间套着结实麻绳或尼龙绳。整个木水桶用三四圈铁线箍紧,并漆上清漆,防水也防曝晒。扁担由竹子做成,长约一米半左右,两头用火烤软后向上勾起,宽有十多厘米。而从井里取水靠的是系着长绳的吊桶,我们双手抓着长绳,慢慢把小吊桶放入井中,触及水面,并摇晃长绳,把吊桶放倒。待水进吊桶并慢慢灌满,就双手并用,一下一下把装满水的吊桶提起,然后一手提起桶底,“哗”的一声,倒入水桶中。

  小时候,我曾为家有吊桶而骄傲,那是一只塑料桶。捕鱼的渔网上系有空心密封的塑料球,长期的海面作业球会裂掉,失去浮力作用。我们家拿它来改造利用,从球面上裂的那一面锯出两个对称的半月状窟窿,中间留着的系上长绳,就成了一个很好用的取水工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的人家用上水泵,直接从井里抽水。抽多了,别的人就没水可取了,只好在自家的院子里也挖口井,这样,来井边担水洗衣的人渐渐少了。再后来,自来水管道进入千家万户,就再也没人来井边挑水洗衣了。井边不再热闹了,听不到欢声笑语、家长里短了,也见不着羞答答的新娘子……突然觉得,井也是有生命的。当它被人需要时,甘心奉献,勃勃生机;而当它不再被需要了,不争不吵,收敛自己,慢慢淡出。我想,大概每一个从后巷走出去的人都忘不了那口浇灌自己长大的后巷井,因为这井流淌着村里人的血脉,从未断过……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