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我在北京,随团旅游,自发组织的……”大外甥慧贞在电话里流露着喜悦之情。 “现在北方的气温比咱们莆田可能要低一些,注意增减衣服,照顾好自己。”我不忘提个醒。 “一早来天安门看升旗,不觉得冷,和家乡差不多。”听得出,好心情在延续。 去北京旅游,多么美好的事啊!孩子早已成家,孙子辈都有了,辛苦了大半辈子,是应该出去散散心、看看外面的世界喽。 大外甥学历不高情商高,智商也高。首先体现在对事物的判断上,改革开放早期,养殖鳗鱼是涵江地区的新兴产业,她里里外外不得闲,大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使其成为养鳗能手,远近闻名的水产专业户。可见,家业兴旺是夫妻俩共同造就的。 其次体现在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上。她对长辈的话总是认真听着,数十年间没有红过一次脸。妯娌之间也相处得好,有困难一起解决,有喜悦共同分享。年前,她母亲(我妹妹)在涵江购置了新房子,众所周知装修房子是相当麻烦的事。我妹妹年纪大了,孩子们都在上班,关键时刻,她的一位小叔子挺身而出,把嫂嫂娘家的装修重担挑了起来,从头到尾几个月尽心尽责,不计报酬,让我妹妹全家好感动。大外甥平时做人好,亲人们都乐意帮忙。 说外甥不“外”说的是贴心,是连着聪明说的。那个冬天我返莆探亲,因为长年生活在外,乍一回去水土不服,腰背疼得夜寝翻身都难,大外甥把她记得的一个民间偏方提供给我,而且亲手打理,数日下来我腰不疼背也不痛了,生活如常。我想对她说,舅舅有点像书呆子,许多方面不如你。 手头有一张跟3位外甥的合影,4月3日摄于妹妹新居所在地——涵江镇某小区。本人为有3个外甥而高兴。现如今有些人生头胎都不情愿,相形而见高下,我妹妹很值得尊敬!与外甥仨同框还是头一回,足见我这个舅舅当得不怎地,“窗口期”工作忙其实是借口,冠冕堂皇的,检讨下来是上心不够。 二外甥慧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高踞姐弟之上。据她的几位同学说,其学业成绩在班上是很优异的。她读小学至初中时,我在编《青年报》,时不时也发表文章。外甥让身边的同学一起阅读报纸上的文章,会说是我的上海舅舅寄的。她从小到大,我对她的帮助(如果称得上)仅此而已。那年她已经在从事经贸生意,随团来上海旅游,而我刚调至新民晚报不久,工作特别卖力,没有好好接待,只安排于晚餐时间在报社食堂匆匆一晤。多年过去了,忆及此事内疚依然。 每年家乡特产上市季节,慧梅总是让千里之外的我及时尝鲜。这是家教使然,她的父母对她的影响是深刻的。她回答过我的“思想探营”,说:爸爸妈妈经常唠叨,睁眼看世界,真正算得上我们至亲的并不多,要好好善待。 二外甥安家于厦门,从厦门回莆田跟我见面。她想将其每次返莆在城里独居的住宅让我住,我说习惯了住酒店,接待朋友也方便。她明白了便不再坚持。外甥不“外”,我领了她的情。 轮到该道道我的小外甥奇斌了。上海和江浙一带,女孩叫“招娣”的,说明她父母一顺溜生养的皆为女孩,其任务就是招个弟弟来——父母的暗心愿。两个女外甥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男外甥,不知与上述传统观念有无关联,这只有我妹妹和妹夫知晓。然而,望文生义,从小外甥号名奇斌忖度,父母对他是寄予希望的。 希望归希望,现实很现实,对孩子的要求总得从实际出发。我妹妹常年累月没有离开过教书育人的岗位,深谙此理。她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因材定向,对儿子不搞拔苗助长,不要求他像二姐那样去挤“独木桥”,而是首先确保他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知道怎么做人处世。莆田方言中有“实一途”之说,意为去从事一种职业,脚踏实地走一条路。小外甥奇斌就是这样。 奇斌当上了小车司机,成为所在公司的“好轮子”“放心轮子”。开车之余关心集体,完善小环境治理和密切同事之间的关系,偶尔还有小小的好主意。当年,小外甥学成司机后,我曾经有能力帮他找到工作单位,只要我开口,可以让他进某家报社当司机。但当我获悉某报社的现有司机是我堂弟的大舅子时,我决然放弃了这个念头——人,不可做为一亲而断另一亲的无良事。在两位姐姐的帮带与照拂下,加上自身努力,“实一途”的小外甥现在挺好。 三位外甥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善良正直,一样懂得孝道与感恩,而且热爱生活,会生活。大家,包括我,相聚在涵江新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小外甥能烧一手好菜。看着他喜滋滋地端菜上桌,并不忘叮嘱母亲与众人趁热吃,我在心中感叹:好温暖的人间烟火啊!大富大贵非所愿。健健康康,日复一日,平淡之中把小日子过好,也许才是人生要义之所在…… 在叙说外甥的时候,两位外甥婿的形象始终在我眼前出落着、生动着。他们事业有成,育后有方,对各自家庭爱心满满,堪称模范男人! 外甥不“外”,无论在家乡和上海,我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亲。不是吗?大外甥到北京第一天打出的电话只有5个,其中就有我。 这辈子要去一次北京,是国人的普遍情结。这无疑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是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从外甥的懿行联系到我妹妹的爱国心,我发现:原来这情结是有“遗传性”的。 三甥并秀,互爱互助为晴朗家教礼赞,真令人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