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节,我就愈发想念艾草来。 端午节,家乡有在门窗插艾草的习俗。传艾草有辟邪祛病之功效。 艾草,有香艾、艾蒿、蕲艾、蓬藁、艾绒、灸草、医草、黄草等十几个别称,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单生,直立,灰白色,呈纵棱状;叶似菊,长卵形,羽状深裂,叶面灰白色短柔毛;整株散发浓烈的香气。 艾草,乃野生植被,它随遇而安,路边、沟渠旁、池塘边、山坡上,皆可见其身影,一簇簇的,亭亭玉立,随风摇曳,活泼多姿,散发出阵阵艾香,令人神清气爽。 艾草,看似一种普普通通的草,却也是一种可口的野菜。在端午节前后,艾草鲜嫩,有些村民,就喜采摘艾叶,以做艾叶粥、艾叶糍粑、艾叶菜丸、艾叶煎饼等,鲜翠可人,清香扑鼻,色香味俱全,令人胃口大开。 其实,艾草还是一味良药。《本草纲目》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而在春夏之际,天气多变,冷暖无定,湿气较重,而艾草无毒、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恰利于养生。因此,以艾叶做美食,既换口味,开胃口,还保健之功效,岂不两全其美,能不为食货者所喜? 记得小时候,春夏季,有头疼发热感冒之类,往往很少看医生,就煮碗米粉,再加个鸡蛋,撒些艾叶,吃了发发汗,也就好了。除非迫不得已,才去看医生的。 到了夏季,蚊子肆虐,当时也不时兴蚊香,我们就提前采摘艾草,晒干,用时放在废盆里点燃,用艾烟熏蚊子,因其本具驱蚊之功效,而燃起的艾烟,艾味刺鼻,蚊子自然避之不及。 艾草,具有杀菌、通经络等作用,用于煮水泡脚、擦身,可理气,祛虚火,也是预防治疗一些皮肤病的良法。一些懂穴位的人,还会用艾绒,即把艾草经反复揉捣而成。艾灸,先把艾绒做成小圆锥状,之后,在人的某些穴位上置上薄姜片,再在姜片上放锥状艾绒,点燃以灸经穴,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艾灸能调节胃肠运动、舒缩血管,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因而,好多医院,每至三伏天,都会举行“三伏灸”治疗活动。因其有“冬病夏治”之保健作用,而备受一些民众的青睐。据有过艾灸的人说,艾灸确具强身健体、通体舒泰之效。 现代医学还研究表明,艾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起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等作用,具有治疗支气管炎、哮喘,以及慢性肝炎、关节炎等之功效,还可以软化血管,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病原菌生长。还真应了句“艾草能灸百病,艾乃医家之草”之说法。 或许,艾草的种种效用,并非皆为人所熟识。但端午节以艾草“驱虫、避毒、避邪”的习俗,几乎家喻户晓,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先民的智慧。他们把艾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们懂得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以造福民众。端午节处于五六月气候转换时节,尤其是南方梅雨天,天气湿热、虫蠹并兴。古人以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乃恶日,容易爆发瘟疫。而懂得充分利用艾草的普遍存在,并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让人们一进农历五月,就在门窗上挂上艾草,以驱虫辟邪,禳解灾异。而至端午节,采摘艾草、番石榴叶、枇杷叶、柏枝叶、整株黄豆等“五味草”以煮鸡蛋。这种蛋,俗称“五日节蛋”,吃之可祛病、驱邪、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病等。而煮过的水,自然凉到温度适宜后,以洗澡,预防治疗皮肤病等。 民间流传,端午节当日,无论什么花草都特别香的,都更具药效。尤其是艾草,那一天采摘的艾草的药效特别好。一些家庭都会多采摘一些艾草,晒干留存,以备不时之需。毕竟,艾草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药材。《孟子》一书中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的就是,一些难治之病,需要采用保存三年的陈艾。 虽然现代医学对防疫、人们保健等有了很多很好的手段与方法,但端午节是作为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到端午节,我们依旧秉承传统习俗,插艾草,煮五味草蛋吃,做面条吃,洗五味草澡等,以辟邪,祈求安康。 端午节,寄予了我们对生活美好的念想与追求。而艾草在其间充当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每至端午节,我就愈发想念艾草,感念作为一种普普通通的草,却有着独有的普遍价值与功用。我们不仅不该忘却这样的“草”,还当满怀感激之情。 艾草飘香,我心飘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