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世时,在他的床旁放着一只红色的木箱,里面装着他的衣服和牙杯、牙膏、毛巾等等生活用品。 那只木箱再普通不过了。它长约1米,宽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忠门半岛,大部分男人都去异乡打工,身材瘦弱的父亲也挤入了异乡的谋生之路。那年在顺昌打工期间,父亲在工地拾到几片木板,就请一位会木工的朋友装订成那只木箱,然后再涂上朱红油漆。在物质匮乏年代,父亲如获至宝,百般珍惜,开启关锁间小心翼翼,里里外外擦拭得一尘不染。 住土格厝年代,父亲住在靠后墙的那间屋子,屋子四周墙壁没有窗户,只有屋顶瓦片间留有一口巴掌大小的玻璃天窗,透进点点光线,给暗摸摸的屋子带来微弱的光明。木箱躺在床边几块垒起的土格上,静静地趴在岁月深处,与主人的衣服耳鬓厮磨。我曾经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在一个凛冽的寒风拍打着瓦片“沙沙沙”作响的冬日黄昏,蹑手蹑脚溜进了父亲的屋子,打开了木箱。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樟脑丸味,里面只有简单的几件旧衣裳,叠得整整齐齐。在我合上箱子时,一只老鼠“吱吱吱”踩过我的手背,又疾速钻进墙壁土格隙里去了。顺着木箱的纹理,我曾经无限延长我的想像力,穿过一缕缕烟雨,父亲到底走过哪些路?看过哪些风景?但终究参不透父亲一生的沧桑! 搬进五间厢后,父亲就住在右边厝里,除了房顶的玻璃天窗,前墙还有个比较大的石头窗户,光线亮敞多了,父亲依然把木箱放在床边。 木箱跟随着父亲好长的一段路,收藏着父亲的生活用品,也收纳着父亲一路的酸甜苦辣,从异乡到故乡,风雨里跋涉,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担当。无论清贫岁月里和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里,父亲始终与木箱不离不弃,犹如一位肝胆相照的挚友,即使在后来生活条件略为富足的情况下,父亲也不愿意去再买一只新的箱子。我想,父亲生活一向节俭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是那只木箱对于父亲的意义不是其他东西能够轻易取代的,它锁着父亲在某个生活岔口的徘徊、择取,在困难面前的焦虑、不屈不挠,也锁着生活对他的种种考验下而沉淀下来的经验。事实证明,父亲每次都跨过了生活的沟沟坎坎。 1984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莆田华侨中学上初中。父亲特别开心,那段时间我常常发现,父亲在抽烟斗“吧嗒吧嗒”的间隙,嘴角忍不住向上扬,他又沉浸于闺女考上了重点学校这件事里而偷着乐呢。可是在开学前几天,父亲突然对我说:“要不别去侨中上学了,我实在舍不得!”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间蹦出的这句话吓了我一跳。“不,我要去呀!”我说,当时我年少的一颗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飘向外面的世界了,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心情。父亲一阵长长的沉默之后,把木箱里自己的生活用品拿出来,拿来一条毛巾里外细心擦拭木箱,又把木箱拿到太阳底下翻开盖子晒。第二天,大姐把我的几件衣服和洗漱用品装进了箱子里。去学校那天,堂哥提着那只箱子陪我去学校。堂哥当时在整个大家族里文化最高,还当过老师,父亲就决定让堂哥陪我去学校。 “箱子记得上锁!”在车门即将关上的刹那,父亲突然蹦出一句话。我还发现,他眼睛发红。车子开走了老远,我还能看到父亲还站在马路边的木麻黄树底下朝车子开走的方向张望着……初中三年,箱子里装着我的衣服和一些书本,箱子上面放着装着洗漱用品的脸盆和一小袋大米。开箱拿衣服拿书本,用完了又放进去锁上,一天会拨弄几次,启启锁锁间,开启了一天琅琅的读书声,锁进了父亲对我沉甸甸的希望:希望我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不用像他那样生活得辛苦。每次父亲来学校给我送东西,看到箱子里叠得很整齐的书本,总是满脸欣喜:“今天上什么课呀?”在没上过几年学的父亲眼里,书越多,说明我吸收的知识也越多。他又摸了摸米袋说,你饭要多蒸点吃呀! 时间飞逝,在父亲满怀期待中迎来了中考……离开学校那天,因为宿舍长临时有事锁了门出去了一会儿,我竟然懒得等她就回家了,把木箱留在了宿舍。回到家,父亲没看到木箱问明原因后并没有责怪我,从老家到学校坐公交来回需要4个多小时,父亲一点也不嫌麻烦,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学校提回了木箱。 1999年,我娘家盖上了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大楼房。从土格厝、五间厢到大楼房,几经搬迁,木箱已不知去向,父亲也已去世好多年。前些日子回娘家,我跟我姐提起了这只箱子,姐说,地下室杂货间找找看,好像还在。我到地下室仔细翻找几遍,无果,心中怅然几许! 父亲的木箱,锁不住时光流转,却锁住了我对父亲那份永恒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