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企认证违规、数据造假风波仍在发酵。 6月14日,丰田汽车方面表示决定继续暂停在日本国家认证测试中存在舞弊行为的三款车型的生产至下个月,已通知其零部件供应商将继续停产,其表示目前尚未决定何时恢复生产。据悉,6月6日起,丰田汽车暂停这三款车型的生产至本月28日。 6月11日,丰田自动织机公司召开股东大会,社长伊藤就车用发动机等认证违规问题致歉。日本国土交通省已对此次涉及违规行为的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铃木5家日本汽车企业全部进行了检查;目前5家车企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针对违规问题致歉。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是基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造假事件直接打破了这种信任。”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此外,造假事件也会让这些品牌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造假行为集中曝光,丰田认证问题或违反联合国标准 6月初,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铃木5家日本车企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和舞弊行为,上述5家日本车企生产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其中32款已停产。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丰田、本田、马自达、雅马哈和铃木违规行为总计涉及车辆规模约518万辆。 从通报来看,丰田涉及提交碰撞测试的虚假数据等;马自达涉及篡改发动机功率测试的控制软件等问题;雅马哈涉及在不合规条件下进行噪音测试等;本田涉及在噪音测试的测试成绩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铃木涉及在刹车测试的测试成绩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 6月10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对本田和马自达两家汽车公司总部实施入内检查,此前丰田汽车、雅马哈和铃木也接受了现场调查;日本国土交通省将根据结果探讨行政处分。随后,日本国土交通省得出结论认为,丰田汽车被发现的6起违规案件也可能违反包括日本、韩国和欧洲在内的62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的联合国标准。 实际上,日本国土交通省对上述5家日系车企的认证违规调查始发于大发汽车。去年12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丰田汽车子公司大发汽车被发现174项违规操作,被曝测试数据造假;而在大发汽车被曝认证违规后,日本国土交通省要求日本汽车行业85家公司自查是否存在类似情况,而上述5家车企正是在内部排查过程中发现同样存在违规行为。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认为,日本汽车企业的造假风波会对其全球声誉产生严重的冲击;如果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和质量这些基础信任被打破可能会影响品牌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日本汽车产业经常被曝出现造假行为。 2009年以来高田气囊因安全隐患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而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最终高田公司以破产告终;2016年日产汽车举报三菱汽车燃效指标造假,2017年日产汽车被曝出任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长达38年,同年神户制钢被曝数据造假,2021年曙光制动被曝质检数据造假。 “一方面,日本企业往往追求极致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这可能导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监管。”詹军豪认为日本汽车工业频繁出现造假事件的原因可能与日本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等有关,“一方面,日本企业内部的层级制度和沟通机制可能也存在问题,导致高层对于基层的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纠正。”此外,王鹏补充表示也与市场竞争、利益驱动有关,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可能牺牲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利益。 日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萎缩,终端市场降价 尽管丰田、本田等强调本次日本违规认证事件与在中国市场在售车型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正在遇冷。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日系车的零售份额为14.8%,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实际上,日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24.1%下滑至2023年的17%,已连续三年下滑。王鹏认为一方面是受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日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崛起,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 在市场份额下跌的背景下,日系品牌终端市场正在加大促销力度。6月15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环京地区多家日系品牌4S店发现,大部分车型都在降价。 环京地区某一汽丰田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店里多款热销车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现金优惠,例如卡罗拉优惠3万元,亚洲龙可以优惠4万元,荣放可优惠3.5万元,如果订车现金优惠还可以进一步详谈。此外,环京地区某广汽丰田4S店的销售人员也表示店里优惠幅度比较大,例如汉兰达可优惠近6万元,凯美瑞优惠也接近3万元;他表示加大优惠幅度后进店咨询的消费者有明显增加,不过也有的消费者持观望态度,担心现在买车过一阵又降价。 环京地区某东风日产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优惠力度很合适,例如14代轩逸悦享版、逍客经典舒适版裸车价都不到11万元,天籁黑金版裸车价不到16万元。 在詹军豪看来,日系品牌应该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力度,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 在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看来,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后,日系品牌更多的是需要向中国汽车品牌学习,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产品调整,如何加快和推进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这或将是其未来能否在中国市场存活且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据《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