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诗经》: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发布日期:2024-07-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甘炜超】

  海德格尔说“人类以语言之家为家”,人类在语言系统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因为语言中包含无限的可能性和永恒的无限性。那么,一个民族语言的特质体现得最透彻,所达到水准最高的状态就是这个民族的诗歌——在有限的语言里充分展示情感和表达的可能性。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许多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探寻出踪迹。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思想凝练,通过读诗,我们可以透过文字跟古人们产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说到诗歌,就不得不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一——《诗经》。在先秦时候,《诗经》还没被称为“经”,《诗经》作为“经”是出现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诗》才成了《诗经》。权威的说法是孔子对《诗》加以汇编,整理成诗三百,作为他教学的材料。《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论语》里面出现了很多关于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诗》之教也。”通过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对《诗经》的内容丰富性、教化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此,后世的儒家也一直把《诗经》奉为经典,并源源不断地在每个阶段以适应历史的变化为目的重新诠释《诗经》,对于《诗经》内容的诠释就充满了争辩,从而也影响到了我们现在去做怎样的理解。

  读诗这个过程,是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用自己的生命经验、生命情感去体认它的内容意义,去感受经典带给人类文明的意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意义的恒常性。它的价值意义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并在人类社会里有普遍的共通性。《文心雕龙·宗经》里就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经典阐明了宇宙间的道理、揭示了人类永恒的生命法则,展示了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诗经》正是作为这样的文学载体,用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先生的话来讲,“《诗经》作为古老的东西,是很活泼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一方面,《诗经》是古老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作为“根文化”的古老。尽管《诗经》表面上并没有后世的唐诗、宋词那样来得多姿多彩,但《诗经》始终是中国文学体裁的基础文化。作为先秦文学的典范,《诗经》是后世文学的根源之一,从此以后,任何时代的诗人都无法脱离这个根文学的深远影响,而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诱发、规定着后世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促进、更新各种不同文化内涵的根本力量,是一切文学的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诗经》是活泼的,是有生命力的。为什么用“活泼”这个词作形容,在于其价值内涵与时俱进,适用于以前,也适用于当下,也适用于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诗经》里面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从《诗经》里,我们能看到人们崇尚与自然和谐共生,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崇尚自由,讴歌美好的爱情等等,而表述这些内容的主体是人。通过人们对其日常生活的描述,拼凑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反映了人们在那个环境中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与西方文化的根源有所不同,当海洋文明在歌颂伊利亚特、奥德赛等英雄故事的时候,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华民族歌颂着劳动、爱情和生命本身。

  《诗经》所体现的生活情感和生活经验,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塑造的作用,这是《诗经》具有生命力的体现——为当时的人们树立典范并且流传至今。我们能够从《周南·关雎》里感受到年轻男子对所倾慕的女子那种藏着的小心翼翼的爱,那种含蓄内敛的倾慕不仅发生在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古人身上,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秦风·无衣》里感受到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勇气,那种同仇敌忾的家国情怀,不仅指引着两千多年前的先人,也指引着现在崇尚和平、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这时候,我们在一首诗里竟然跟距离我们千年之远的那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样的体验何其伟大,这样的体验全都在一本《诗经》里,它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塑造了我们的民族。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这不就是《诗经》具有生命力的有力佐证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不就是《诗经》里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吗?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爱和美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精神本源,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