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探访白凫溪四桥
【发布日期:2024-08-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玉锌】

  2024 年“八一”建军节这一天,梦醒时分,朋友打来电话问我要不要出去走走。“走就走吧”,仙游的山川都被两位“老驴”金胜、建全走遍了,此次集合又没有明确目标,“那就去探访石苍白凫桥古遗址吧,再邀请仙游阿郎一同前往。”带上装备,约9点,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向目标进发。

  从县城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抵达了兴泰里石苍下潭头。

微信图片_20240807163807.jpg

  潭头村位于石苍乡西边的白凫溪畔,旧属兴化县永贵乡福兴里。白凫溪又称白浮溪,由五妹溪(后鼎溪、后岭溪)与菜溪(浔阳溪、芹兜溪、后厝溪)汇流而成,再汇入粗溪,流向大樟溪,白凫溪溪东为石苍,溪西为菜溪。据明弘治三年陈迁《仙溪志》记载:“白浮溪,在福兴里,发源石屏山下,接寻阳水,过永福大漳入海。”弘治十六年,白凫溪作为仙游县境内五十一座桥梁之一载入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载“白浮溪,在故兴化旧县北福兴里。发源石屏山,下接寻洋水,过永福大樟,以入于海。”

  去白凫溪需经过一段约 2 公里的木头路,刚好可以小越野一番。到了溪底,眼前的溪床宽敞平坦,水势虽有波澜却并不惊惶,从容的姿态蜿蜒向前,似乎也没有那么急切与匆忙。近看,原来两岸皆是用大鹅卵石铺就而成,就像朋友惊叹“这是不是古代的停车场?”“难道这是白凫溪潭头站?”,山区人民“靠山吃山,造林伐木”,这宽阔的“停车场”也许就是古代附近村民“赶溪放排”的集散地。再仔细观察,原来这就是一座白凫碇步桥遗址。据村民王玉程介绍,铺平河底一是为了固定石蹬,二是为了缓冲水流。

  白凫溪碇步桥右桥亭功德碑刻:“本里白浮溪,宋年间三造过溪利人桥,造后因水冲坏,来往甚难。□有□□苏王二家发心募缘修造溪坝,今已成功。立牌人等姓名以垂千古:……□□七年三月吉旦,王□四苏伯珍苏伯□等仝立”。虽然落款时间已遭破坏,但可以确定白浮溪在宋代就已有碇步桥,从碑额及功德碑内容可以确定此碑立于明代。明周华《游洋志》载:“白凫桥,在福兴里。陈彦正会族建。”明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又载:“故福兴里桥四座:白凫桥,里人陈彦正偕族人造。”

  碇步桥左桥亭剩两块合刻半断芳名碑,其中一块刻:“……左,……募缘首岁进士方虎臣、邑庠生李登超、太学生王志士、郡庠生王文焕、黄蟾官、章理调、苏世洋、郑□恩、王开波、太学生王裕后……”另一块石碑刻:“……本末银三两七□五分并登牌版,共银五百五十二两九□,……亭用一百两,勒石砌路用一百四十两,□杂用九十六两□……五年岁次庚辰仲春”;我们又在左桥亭废墟中翻出两根脊梁刻有“大□□主倡建□□董事募缘首林为光、王应伯、余□□偕……仝祈求子孙昌盛富贵……”和“大□主募缘首岁进士方虎臣……仝祈求子孙昌盛富贵……”

  古代菜溪、石苍、游洋同属兴化县三乡八里,两地来往密切,从地图上看直线距离最近的经菜溪、白凫溪、石苍、银岩溪、游洋等。根据左桥亭这些碑刻,结合年初《追踪宋代银岩溪古桥》的四块清代重建银岩拱桥四块功德碑一三碑刻:“清·重建银岩溪拱桥……缘首邑庠生方如金皆男庠生虎臣……乾隆叁拾贰年(1767 年)岁次丁亥□月谷旦立”可知,方虎臣除捐资建银岩桥外,还捐资建白凫碇步桥。从时间上,可以推出左白凫桥亭短缺碑上的落款时间应为乾隆庚辰年(1760 年),即“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仲春”,比银岩桥早 7 年。

微信图片_20240807163822.jpg

  毕竟碇步桥通行能力有限且行走不便,又受季节及水流影响,已无法满足近代社会的需求。1960 年秋,在距碇步桥约 50 米之处又新建了一座桥。据潭头的王玉程、林煌剑所述,此桥为一座全杉木结构的木廊拱桥,是在原公社书记林宝庶的协助下,由木匠王千祥设计,原大队支书林宝会带领村民们踊跃投工建成。廊桥桥东紧依菜溪白凫溪岸,桥西连接石苍狗仔仑山。桥长38米,宽3米,拱高10米。桥面呈凉亭样式,两边置有长靠椅,顶上搭建屋檐覆瓦片。林煌剑老师说,他从父亲那里听闻并记录,桥西原刻有福建人民出版社驻石苍公社工作队舒庭题的对联:“玉带贯长空巧跨凫溪险渡,飞桥归众力功与鹰山齐辉”;桥东刻有当地诗人王文谈题的对联:“英雄治服千年凫溪水,模范创造万代幸福桥”。廊桥竣工之后,给周边的乡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可供行人穿梭往来,还能为人们遮风避雨,成为人们歇凉赏景的好去处。直至今日,在当地村民之间仍流传着一首对其称赞有加的歌谣:“白浮桥下白凫溪,年年大水几丈高。老人老呻讲不尽,祠堂一起大惨凄。党委领导真英明,‘牵牵’打算为人民。”颇为遗憾的是,此廊桥因疏于维护,在后续岁月中老化变形。为给距碇步桥200米处的白凫石拱桥筹集建设资金,于 1980 年,把木廊桥的杉木旧料以 1 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仙游县粮食局,以供其建造办公大楼之用。

  白凫溪因白凫村而得名。为顺应国家建设之需,白凫村村民于 2010 年完成迁移,如今这里已成为“菜溪高速服务区”。白凫村下的白凫溪支流也曾有一座古桥,据朋友介绍,此桥亦为木廊桥。只可惜岁月侵蚀,这座桥早已荒废,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剩下的两个桥墩,以及望不到头、一端通菜溪一端通石苍的古道,依旧静静地守在那里。“咫尺天涯沦落桥”,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想要握个手,却难以触及,徒留遗憾与无尽的遐想。(此文中的□代表碑刻上的文字已无法辨认)         (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