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石马寺志序
【发布日期:2024-08-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许更生】

  兴化大地, 历来誉称“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 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坚实的文化基础。我们如果忘记历史, 那么责任与使命便会成为空谈。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才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获取力量, 为实现中国梦, 铸就精神之基与民族之魂。

  《石马寺志》 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志书, 它以史料为基础, 言必有据, 论必从实, 摒弃编造, 秉笔直言。那我们就立足史实,谈谈最基本的一些相关元素吧。

  说起石马桥, 不得不联系到木兰溪。清澈流淌的木兰溪, 以她的充沛的乳汁滋润着兴化大地。蜿蜒流淌 105 公里的木兰溪,飞架在木兰溪上的几座古桥, 如金凤桥、 南门桥、 坝下桥、 石马桥、 宁海桥, 古往今来, 作为交通枢纽, 曾经为莆仙百姓的生活、 生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果要对莆仙历史作一个最简要的概括, 那就是一部与水的抗争和利用的崛起史。石马桥屡建屡断, 屡断屡建, 反映出仙游人对它的执着依赖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拼搏精神。2009 年, 重修石马桥, 并在桥北立碑纪念, 号称此次为第三十次重修。

  石马大桥位于仙游盖尾镇石马村, 横空飞架木兰溪已有 800年的历史。桥墩上雕有清代乾隆皇帝题的碑文, 更彰显出石马桥在中国古桥史上的地位。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自东而西的莆仙古道与自北而南之福泉古道在石马村交汇。真可谓承东启西, 沟通南北的通衢要道。石马大桥联结的, 包括附近的杉尾、 昌山、 琼峰、 连井、 仪店、 东宫、 斜尾、宝峰、 仙华、 瑞沟、 聚仙、 石马等村庄, 它是莆田与仙游两县之间的交通与情感纽带。在石马桥建成前, 行人及货物运输均由石马村古渡口摆渡承担。史载高峰时, 石马村拥有近百艘溪船、 近200 名熟练船工。

  石马桥是全石结构的古桥, 长 190 米, 宽2米,有 18 墩,墩高 8米, 跨径 10 米;桥面铺设较粗糙青石, 两侧石栏杆高 0.5米,四面有阿罗汉浮雕, 桥两头有石狮一对,桥西有石马一匹,桥身蜿蜒曲折如卧波游龙, 横跨于木兰溪上; 桥墩船形两头尖,中间微凹,造型精致美观。南边桥头至今还保留着一匹宋代的石马,栩栩如生。桥头数棵参天的古榕古樟,浓绿的树冠犹如巨大的凉伞,生机盎然。

  木兰溪把盖尾镇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该地段溪中还有一处深潭, 名曰“龙窟潭”, 可知其险恶骇人。此地潭深水面漩涡连连。古时候南北交通极为不便, 虽说也有数处渡口, 但依然不能满足出行的需要, 南来北往的行者, 经常得涉水过溪。人们多么盼望能在石马建一座大桥啊!

  宋朝时期, 石马真的实现了建桥的夙愿: 南宋嘉定年间, 南宋兵部侍郎、 仙游人陈谠告老返乡后, 于嘉定年间 (1208—1224) 在盖尾镇石马村境内倡建桥梁, 但不久毁坏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僧方石募资重建, 并建亭其上。石马桥建造八百多年, 屡有修葺, 大修三十次, 小修不计其数。它呈不规则的弧形排列, 以减轻流水的冲击力, 巧夺天工, 令人赞叹。石马桥乃仙游有识之士战天斗地的形象缩影, 是仙游境内横跨木兰溪的三大桥梁之一。

  石马桥桥头的石马寺素木白壁, 布局错落, 结构对称。寺西侧高耸着新建的念佛堂和功德堂。前者收藏 《乾隆大藏经》《二十四史》 各一套和名木怪石、 琅函贝牒等; 后者奉祀郡侯陈说、高僧守净、 师杰、 顽庵、 方石、 李琼生、 李梁、 李灿箕等功德主。

  石马桥与福州名刹西禅寺, 还有过一段真实的神奇往事, 奇107缘不断。据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之十九·地理》 记载:“石马桥,宋嘉定间, 陈谠命僧守净募众建。僧顽庵、 师杰共成之。” 陈谠、守净、 顽庵与师杰等人, 享有石马桥的创始之功, 其中僧守净,便是西禅寺僧人。到了清代, 据光绪丁亥岁石马桥圣旨碑记载:“怡山长庆寺(即西禅寺) 住持微妙及门人性来愿职之”。微妙禅师, 俗名耀源, 仙游人士。 他15岁在西禅寺受戒出家,光绪三年至十五年 (1877-1889 年), 微妙禅师出入于国门内外,多方集资,大举修缮。如今西禅寺的藏经阁、大雄宝殿、法堂、 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所形成的宏大规模和格局,都有他的汗马功劳。

  出于对据说观音化身的女神妈祖的崇敬, 微妙禅师还在寺内寄园旁修建了一座妈祖宫 ,供奉妈祖神像。如今石马寺的大雄宝殿帐联: “金钟鸣经意礼教世人,宝 (方言谐音“马”)书存史义智育群民。” 此冠顶联 (石马寺曾名金马寺)很可能就出自西禅寺住持微妙法师所拟, 其潜德幽光, 勾连古今。

  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年) 时, 性来和尚 (仙游籍高僧) 只是作为微妙长老的助手, 到仙游参修石马桥, 而后他升任西禅寺住持后,仍一往情深关注着石马桥的重修建设。 1922 年, 持性作为西禅寺的代表曾往来督办。应该说, 石马桥作为纽带, 将西禅寺跟石马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相映生辉,青史流芳。

  不仅在于石马桥, 更在于寺院本身。西禅寺建寺之初, 就遍植荔枝, 千年来“怡山啖荔” 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 《西禅小记》中记载, 寺内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 其中报恩塔前的宋荔, 已有千年历史, 先后经历过四次枯荣,主干中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 10 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而顽强地生存着。在寺内僧人精心照料下, 如今寺内数百棵荔枝树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为母体嫁接繁殖的, 它们的果实肉厚、核小、甜酸适口。作家郁达夫的 《西禅啖荔》, 以 “陈紫方红供大嚼, 此行真为荔枝来 ” 名句, 轰动一时。 而“陈紫方红”,不正是荔城莆田的典型良种吗?荔枝喜爱水, 因此有水滋润的地方长势特好, 丰收在望。历代名人如宋名臣蔡襄、 抗金宰相李纲、 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西禅寺留下啖荔诗。西禅寺有一座明远阁, 是历代名家应邀啖荔吟唱的所在, 史有韵事,其中清代朱彝尊、 吴震、 查慎行等 《咏荔》 联吟和黄莘田的“ 荔支风点佛龛灯” 传世, 广布佳话。枯木逢春,开花结果,吸引大批文人墨客、 善男信女前来品尝。西禅寺荔枝诗会, 形成了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 驰名远近。西禅寺荔枝, 正是文化交流, 大爱无疆,和合流芳的生动写照。

  不仅西禅寺古风得以良好传承, 如今, 石马寺古刹在贤瑞法师的主持下, 大力弘扬“梅林佛国” 梅峰寺的先祖遗风, 他和李富后裔李琼生一样热衷于兴教助学——不仅振兴拓展了寺院, 还一再捐款学校, 可谓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本书主编、南湖啸生郑进行先生, 对史料涉及的林林总总,条分缕析, 予以全面归纳展示, 彰显其“利乐有情”, 以及和谐向善, 中道圆融。 这番佛缘, 值得学界称道与赞美!

  是为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