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疑似状元郑侨胞兄捐修路碑的史料价值
【发布日期:2024-09-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震辉】

  一

  8月9日,笔者几人在游洋镇五星村古寨下自然村考察新发现的宋代摩崖石刻。古寨自然村在五星村“古溪”上游约1公里处,公路边有个“朝阳宫”,宫后是一列长数百米高约10米的石崖,崖壁上有一方石刻:“岩前至门下,郑万卿舍二百文,乾道壬辰,劝首郑斍、万卿、士衡”。

  这是南宋乾道八年(1172 年)的石刻,石刻所提到的“岩前”目前查无此地名,推测应是以“朝阳宫”后的山岩地形命名。至于“门下”,应指“朝阳宫”东北处的“石门”。据2022年出版的《五星村志》载:“古寨下自然村东面数百米山道上有两石对峙,中开一缝两米左右,行旅皆从中过,乡人号为‘石门’。外侧石上原有‘奚自’二字石刻,21世纪初因修公路而毁。”陈加伟先生所作村志序描述其位置更加具体:“经过古寨下与沽洲中途的一个石门,依稀可辨‘奚自’二字。”可见,捐修道路从“岩前”至于“石门”,长数百米,并向东延续至今沽山村。村志载:“连接寨前街经古寨下、沽洲、沽溪岭到腰岭屯地进入沽山村的宽为1米、全长10公里的石铺古村道。”从1989年出版的《莆田市地图》上,可查阅到到该“小路”的虚线标识。

微信图片11.jpg

  同时,这是一条有“文化”的道路,石刻“奚自”意为“从哪儿来?”,源自《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显然,石刻“奚自”出自名家之手,非乡野涂鸦之作。

  石刻还提到一个叫做“郑万卿”的宋人捐200文修路,并和郑斍、郑士衡一起担任劝首。据《五星村志》载,五星村共辖15个自然村,主要有温、林、陈、余、雷、张、兰、黄、罗、洪等10姓氏。除了雷、兰二姓为畲族外,其他姓氏均为有谱可查的明清移民,这完全符合方志记载。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时,全县只剩下300户461人。图籍分别归并莆、仙两县,莆田县分得人口150户230人;仙游县分得150户231人。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今五星村并无郑氏居民。笔者数人同时于“岩前”山上找到嘉庆辛酉年(1801年)的修路碑,修路碑芳名录详载一百多人,姓氏大体上和今天无差,并无郑氏。说明石刻上的郑氏人士应该是宋代的早期居民,到了明代逐渐消亡。那么,石刻郑氏来自何方?

  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郑侨)兄万卿,同举礼部。”又:“乾道五年廷试进士第一。”另据2005年版《仙游浔阳郑谱》载:“宋禧,子四:万卿、侨、禹、悟。万卿,与弟侨同升太学。侨,乾道五年状元。”县志和族谱都明确郑侨有位兄长郑万卿,与石刻上的郑万卿同名同姓,这的确是惊人发现。但暂时无法证明石刻上的万卿就是郑侨胞兄。

  二

  关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状元郑侨籍贯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笔者为此阅读了数十篇不同作者的考证文章,并对其中富有代表性的8篇文章作深度探究,发现永泰县林默涵先生的《也议永泰三状元之一郑侨故里》一文较为全面、中肯和理性。林先生在参考大量考证文章的基础上,对“永泰说”“仙游说”和“莆田说”所涉及到的证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取舍,并提出较为符合逻辑的推测。不回避“永泰说”的诸多漏洞,不吝赞赏“仙游说”的某些合理性,也推测了“莆田说”产生的可能原因。

  林默涵先生认为:

  一.兴化县撤县前兴泰里的管辖范围应该包括现在仙游游洋镇的大体部分和仙游石苍乡北部毗邻永泰梧桐镇的四个村(济川、霞湖、老山、高阳),以及永泰梧桐镇潼关村(部分或全部);而福兴里的管辖范围应该包括仙游石苍乡南部和菜溪乡(古称寻阳)的大部分。

  二.郑侨宅邸在云顶山下的龟岭,位于永泰梧桐潼关村内,村民操兴化方言。龟岭宋代属于兴化县兴泰里,故郑侨为兴化籍贯。而到了明代正统十三年,兴化县裁撤,龟岭所在的潼关村划入永泰县,郑侨宅划在永泰一侧。

  三.郑侨故里在浔阳,只能说明郑侨的先祖郑庄公、郑积公居于寻阳,而其后裔中产生了状元郑侨。

  四.现存各种方志如《永泰县志》《游洋志》和乾隆《仙游县志》等明显有错误,或前后有自相矛盾之处,不加辨别使用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

  五.各种方志和考证文,出于不同目的有选择性得突出有利证据和忽略不利证据的主观嫌疑;或对行政区划的变更疏于考证,容易误导读者。

  总之,林默涵先生认为:郑侨宅应该在今永泰梧桐潼关村龟岭,明代兴化县裁撤前该地属于兴化县,裁撤后属于永泰县。所以,郑侨籍贯应该属于宋代兴化县。当然,林先生的观点仅代表他个人意见,不见得就是正确答案,但或许能给研究者带来一些启发。

微信图片12.jpg

  据《五星村志》载:“五星村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三地交界处,为两条用青石铺成的千年古驿道的交汇点。一条起点自永福县(即永泰)经梧桐镇、潼关村(潼关隔)进入五星境内,经溪口尾、牛嘴窟(即牛鼻孔)、乌坑石拱桥、龙田宫前、寨前旧街、永福厝(寨前厝)、洋尾、乌里自然村、古寨岭,至古寨头、赤水通向打铁宫(桥光村)到兴化县城古邑。在古代,是兴化往返永福的主要交通要道。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也是五星人进出村的必经之路。另一条用青石铺成的千年古驿道同起自永福经五星境内至兴泰里石苍、菜溪一带。经梧桐镇、潼关村,过潼关隔进入五星境内的溪口尾、牛嘴窟、厝尾、下厝埕、承武祠、顶厝门前、垅边(学后)、大茶籽、隔头岭、下埕、中埕、佛公亭、五十级(无底坑),沿着大樟溪支流而上进入石苍乡境内的高阳村洧潭(旧县志称虺潭)。”

  不管郑侨是潼关人还是浔阳人,从五星村到潼关村的古驿道是郑侨兄弟往来两地的必经之路。作为“兴泰里”乡民,并且是有一定功名地位的人,郑万卿有足够威望当劝首,郑氏兄弟捐修、倡修道路在情理之中。所以,石刻上的郑万卿有可能就是郑侨胞兄。

  三

  郑侨公认的读书处有四个:永泰同安镇凤凰寺、永泰梧桐镇教忠寺、仙永交界处的云顶山、仙游菜溪乡菜溪岩。尤其是教忠寺和云顶岩,对于郑侨人生的影响十分重大。郑侨去世后葬于教忠寺后,这无法单纯以风水来解释。郑侨的父母都葬于此地,这或许与其曾经在此读书有关。而云顶岩则有郑侨读书处和状元亭遗迹,并流传有其所作的《四季歌》。不管郑侨籍贯的真相如何,教忠寺和云顶寺在郑侨高中状元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如林兴华先生在《郑侨状元与云顶岩寺》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谁也无法否定郑侨状元与云顶岩寺的那段渊源”。可以想像,教忠寺与云顶岩之间的那条古道上,郑侨兄弟曾经无数次往来过,这就为郑侨胞兄郑万卿捐修道路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四

  通过“奥维互动地图”可知,今天的教忠寺离仙游五星村部约4公里,而云顶岩寺离五星村部也刚好4公里。古人从五星村到潼关村,大抵上和今天一样路线,沿着溪谷旁边开辟的小路行走。流经五星村的溪流称为“沽(古)溪”,即方志里的“小姑水”。《八闽通志》载:“游洋溪,历洙溪(粗溪)与寻阳溪会,为虺潭。又与‘小姑水’会,达于龟岭溪,逾永福大樟入于海。”今天,沿“沽溪”而建的村落自上游到下游,有“古宅里”“沽山”“古洲”“古溪”“古寨头”和“古寨下”等,显然都与“小姑水”的“姑”有关,应是明代以来“姑”字的音讹和字讹演变而来。

  据明万历《永福县志》载:“巡检司,宋建于辜岭,是名辜岭寨。元至元间,移之漈门。国朝景泰四年,巡检陈善安请移于县西之嵩口。成化八年,洪水漂流其署,乃借寓于民房。嘉靖中,民房亦毁,栖止无定。万历二十六年,巡检陈德请于知县钱正志建署。”据该志,永泰在宋元丰二年(1079年)即在“辜岭”设置巡检司。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1340年),巡检司由辜岭移至漈门(今长庆镇上际村),改称“漈门巡检司”。“辜岭”位于永泰县和仙游县交界处,处于偏远的边界地带,宋代多有匪盗出没。把巡检司设置在这个地方,主要是出于地方治安管理的考虑。据《八闽通志》记载:“闾邱孝直在宋元丰二年(1079年)奏请于永福辜岭设辜岭巡检司(名辜岭寨),设巡检1人下辖92人,管辖福州永福、兴化军兴化两县地分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贼盗公事”。通志把辜岭归为永福县,这个描述有失偏颇,因为辜岭是两县交界山。

  从卫星图上可见,辜岭为两列平行大致西南-东北向的高大山岭,北列山岭与永福交界,南列山岭在今仙游境内,南与一座高尖山峰相接,上有“辜寨”,现写作“古寨”,并有地名“古寨头”和“古寨下”,说明通志提到的“辜岭寨”要么不止一个,要么就是设在今仙游范围内。

  据“古邑三阳史志文化创作”《一次特殊的送米》一文叙述:“脚下这座被火烧的山叫‘辜山’,也叫‘小辜山’,乾隆版《仙游县志》和《九鲤湖志》记载:“自永福分歧,雄丽峻拔,为旧兴化县的镇山”(意谓北面的主山或靠山)。我住的小山村就在小辜山的南麓,传说在唐宋时期,辜山东北山麓的附近村落都住辜姓人家,这座山的权属为这户辜姓官宦人家,故名。元代之后,辜姓人家逐渐衰微消失,但山依然叫‘辜山’。山的北面是永泰地界,南面是仙游,为两县的分界,山脉从老鹰飞山峰向西绵延至五星溪口尾。爬到山顶,最高山峰叫五爪龙山峰或棕林尖山峰,海拔764米,比我所在的小山村其海拔多400米。”显然,作者口中的“小辜山”和《八闽通志》中的“小姑水”同源。古人多以山命名水,或以水命名山,山水互名是一种简单而又形象的方法。由此看来,“沽溪”应该是“辜(岭)溪”的字讹。“辜”“沽”“古”“姑”应该都由“辜岭”演变而来。

  五

  乾隆《仙游县志》载:“状元坊,在兴泰里‘龟岭’。乾道五年为郑侨立。”又:“参知政事谥忠惠郑侨宅,在云顶峰前。”又:“郑侨居龟岭,萧国梁居冲峰,黄定居龙屿。宋乾道间,萧先魁天下,郑、黄继之。当时诗云:‘冲峰龟岭与黄屿,三处山川壮矣哉。相去其间只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府志》并《闽小纪》”

  县志所载“龟岭”在哪里,永泰潼关文化复兴研究会的《千年之谜龟岭今何在?》一文非常有说服力:“历史上龟岭作为岭的名称,包含潼关村主峰锦屏山在内的整条山脉。龟岭作为地名,位于龟岭(岭的名称) 脚下,包含上龟岭和下龟岭及周边地区。上龟岭位于大乌龟的头部(西林村及潼关村),下龟岭位于小乌龟的头部(西林村去后溪村的路上)。郑侨故里龟岭,在锦屏山下梧桐境内的潼关村至西林村一带,根据郑侨之父郑宋禧墓、郑侨墓、郑侨侄儿墓都在潼关大洋教忠寺后山,说明教忠寺后山有郑侨家族墓群,再根据几千年落叶归根的传统,郑侨家族墓群必然位于自己的家乡范围内,综合说明郑侨故里在永泰潼关村,具体在潼关大洋自然村的可能性最大。”当然,该文仅代表一家之言,无法确证,但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通过上述阐述,从郑侨的出生地、宅邸、读书处、墓地、疑似其兄捐修路碑五方面的证据链互相补充,或许对解开郑侨籍贯有所裨益。而石刻的发现是最新的且很重要的补充之一。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