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作为近千年的地方剧种,凝聚了代代老艺人的努力、探索、沉淀,形成了厚重的莆仙戏传统,它的剧种特色简单地说是细腻、含蓄、克制。历代莆仙戏老艺人秉承着莆仙戏的传统,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使得莆仙戏发扬光大,辉煌千年延续至今,因此在传统文化闪耀着光辉的今天,谈论传统的传承也许是有现实意义的。 莆仙戏传统包括剧目、折子戏、科介动作、唱腔曲牌等,成为莆仙戏经典,代代相传,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譬如经典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一面世即轰动剧坛,直至晋京献演。为什么《状元与乞丐》会成为观众万口称颂的莆仙戏经典?除了该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激励了几代人之外,与它充分展示了莆仙戏的剧种特色有莫大的关系。莆仙戏的细腻、含蓄、克制的艺术在该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该剧场场都十分精彩。略举数例,像文龙在学堂风波,回家柳氏教子;柳氏母子在李老师家与吓舅的相遇;文凤与父母争夺嫁妆盒;文凤父母求乞到状元府,与柳氏相遇后,仓惶出逃,柳氏翠云李老师在后紧追不舍,这些场景美妙到不可方物,美不胜收。文龙学馆风波后回家,心里本己忐忑,遭柳氏痛打,左右躲闪。母亲打儿子,天经地义,可他委屈呵!终于她爆发了,又哭又跺。这时柳氏倒不打了,开始了推心置腹的教导,这个情节表现了孩子的天性,又表现了柳氏教子有方,十分细腻和克制,入木三分。当柳氏母子到李庄,找李先生求学,适遇吓舅,吓舅告知他们文龙其父遇难的恶耗,母子悲痛时,吓舅力劝他们放弃求学,转回家乡。这时有一个细节十分生动,吓舅掏出1000两银票,纾解母子的困境,并拉着文龙的手离开,欲让文龙放弃求学,文龙随着吓舅走了几步,这时柳氏也拉着文龙手往回走了几步,此处无一字道白,也无一句唱腔,静静地让场面沉默着,其实这是无声胜有声,含蓄地在柳氏和吓舅之间展开“回与不回,读与不读”的交锋,激烈而不露声色,而文龙在这一拉一扯中,内心也激荡着,思想斗争着,纠结着读不读书?这个场面把莆仙戏的含蓄、细腻的特色展露无遗,让人赞叹。再如文凤父母乞到状元府遇上柳氏,急忙逃走,柳氏、翠云、李先生为了挽留文凤父母,一路追赶向前,同样是“跑”这个动作,各个人采取的科介程式各不相同,可谓异彩纷呈,令人拍手称绝,既细腻又赏心悦目。总之,该剧处处闪耀着莆仙戏的特色:细腻、含蓄、克制,它成为莆仙戏的经典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 多年来,某剧团把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作为必演剧目,盛演不衰。众演员的精彩表演更是征服了无数的观众。据说某剧团在复演中对情节、唱腔作了一些修改,但有些戏迷对该剧的情节和曲牌的修改提了意见,认为原版的《状》剧好看,不容挑剔,应该恢复原状。 说到传统,除剧目的剧情外,不能不提到唱腔。据内行人介绍,唱腔分三种,本嗓传统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据懂得莆仙戏曲牌的戏迷介绍,本嗓传统唱法韵味浓好听,美声唱法戏的韵味就差一些了,到底孰优孰差?笔者不敢妄加议论。莆仙戏名旦黄宝珍的唱腔首屈一指,她除了天生的好声音以外,也与她自己不懈的努力有关。据介绍,黄宝珍曾时常向莆仙方言的语言老师学习方言的运气、吐字、行腔,孜孜不倦地努力、吸收,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而现在莆仙戏剧界,有几个人学成黄宝珍的唱腔?因此,要学好传统的本嗓唱法,也是不容易的,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