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游山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4-09-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震辉】

   唐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9载:

   “仙游县,中(县),南至州160里。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西界于今县北十五里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仙游,乃移于今理。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为名。”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游县名来源的记载,且是唯一“以山命名”的文献。五代《唐会要》和宋代6种全国性总史志都无片言涉及仙游县名来源。

微信图片_20240911111125.jpg

   而南宋方志《仙溪志》(十)最早明确“九仙得名”的文献,明清省、府、县志俱从“九仙说”。清道光(1839年)王捷南《闽中沿革表》引用8种唐宋以来的文献,并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提出质疑,认为《八闽通志》《闽书》作者为闽人,所言较有依据,故认同“九仙得名”说。

   仙游县名得名,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元和志的“山名说”和仙溪志的“九仙说”。

   元和志虽用语聊聊,却是最早文献,离仙游改名(742年)不过71年,且是当时宰相李元甫主持的官修图志,在编写体例等方面对后世志书影响很大,开中国总地志之先河。元和志还对历史上的政区改变作些必要考证,对于不清楚问题并不武断下结论,而是抱着存疑的态度。所以,该志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元和志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叙述某些州县沿革过于简略。由于资料不全,往往显得残缺、混乱,给人拼凑起来的感觉。总之,总体不错,但是各卷良莠不齐,不能一概论之以优劣。

   元和志关于仙游部分记载较为简略,主要涉及4个信息:方位、县治、改名、名由。认真研读这四点,发现颇有问题。

   首先,县治位置的描述明显不合实情:“于今县北十五里置清源县”,因为县北十五里为大飞山山区,不符合建立县治的条件,这点王捷南在《闽中沿革表》中就提出同样质疑。而986年的《太平寰宇记》说“天宝元年八月改为仙游县,在大飞山前五里”,这就符合今县署遗址实情。

   都说元和志是后世太平记等的蓝本,但是“县北十五里”的描述居然没有被后世任何志书引用,“山名说”从而成为绝唱,匪夷所思。或许,元和志的描述本就是错误的,后世志书纠正并忽略元和志的此处信息。

   其次,元和志记载“天宝元年改清源为仙游,仍(乃)移于今理”,这种说法亦不被后世志书继承。而《寰宇记》云“县在大飞山前五里”,这是第一次明确县治位置,且符合实情。古代对于治所的选择十分慎重,是按照严格的规划进行的,其根据是“风水”学和儒家思想,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等学科综合的一门自然科学。其中,最重要的是“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即“背山面水,山水结合”为城市聚落选址理想模式。城基址后要有主峰(来龙山、主山)耸峙,左右要有次峰或冈阜为左辅右弼山(风水中称为砂),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覆盖;基址面前需为弯曲水流,水流对面还应有一个对景山。

   仙游城的基址后主峰是大飞山,据清乾隆《仙游县志·功建里说》载:“里首功建,邑治在焉。二飞为镇,兰溪环之。其域北逾富洋山,南至于溪,东以走马山为捍蔽,西至慈济井。东西狭而南北袤。附山诸岩多名胜,以挹飞、蒙泉为最。城北隅有山曰‘金石’,中为书院。”可见,仙游县城的选址是十分看重风水的,并非随意确定或更改的。《仙游县志·城池、市、镇》载:“县置自唐圣历二年,原未有城。宋绍兴十五年,知县陈致一始创筑,而御山寇。”乾隆志根本未提更址之事。

   其三,元和志说“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为名”,这种重要说法也没有为后世任何志书引用,实在匪夷所思。乾隆县志《文贤里》载:“其里内村落别名有曰仙游山,戴氏、李氏、苏氏、纪氏居。”这和元和志载“县西三十里”相去甚远,且在唐代仙游县改名的时候,乾隆县志所载之“仙游山”尚属德化县管辖,以德化县的山名作为仙游县名,不合逻辑。“县西三十里”大致在今度尾镇境内,一直查无“仙游山”一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能为县名的山绝非无名之辈,历史上并无传承该山,很是奇怪。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关于仙游的4个信息,居然有3个有误、无法证实或不为后世传承,这种记载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山名说”。

   退一步说,元和志所载“山名说”为真,那么“仙游山”在哪里?

   公元1238年的《方舆胜览》载:“梁山,在仙游西四十里,平田之中突起一峰,层峦插汉,多为神祠佛寺。”公元1225-1227年的《舆地纪胜》载:“梁山,在仙游县西四十里。《旧经》云,平田之中,突起一峰,层峦插汉,多为神仙所居。昔传,尝有紫气烟雾凝结,经旬方散。”两志所录仙游山脉(峰)不多,为何会收录其貌不扬的“梁山”?或许“梁山”便是元和志所云之“仙游山”?

   试图按图索骥,然今地名册上查无“梁山”,但有“剑山”。“剑山”下为杨氏世居,其祖先来自河北梁山,故称其郡望为“梁山杨氏”,民居门楣大抵上会雕刻“梁山世居”。

   明万历三年(1575年)黄仲昭《兴化府志》载:“梁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旧清源里,今文贤里。平田中突起高峰,形势单独,林峦森秀。梁时有紫气凝结,经旬不散,县以为祥,奏闻,故呼梁山。”府志认为该山是南朝梁国时期出现仙迹,故称梁山,不知何据。南朝梁国存于公元502-557年间,那时仙游县已经初步开发,但人烟稀少。宋志有提起此祥瑞,但府志凭空多出上奏后封为“梁山”,实在牵强。且称梁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与宋志载“县四十里”有异。

   观今之“梁山”不过小山,并不高耸,满目柚树,比起周边屏山等实在平白无趣,且无任何古迹,唯有一民国小寺,偏僻而破败,与“仙游山”的仙灵形象相去太远。此外,“县西三十里”“县西四十里”或“县西北四十五里”处,再无潜在的“仙游山”候选了。

   实际上,古代志书尤其是全国总志书涉及信息量太大,往往容易出错,今人难免会因此质疑该记录的可靠性。

   近年有学者以《兴化府志》所载推测仙游县治曾在度尾:“梁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旧清源里,今文贤里。”并以黄岩孙《仙溪志》为证:“寻析莆田为清源县今仙游,此清源置县之始也。曾旧相传,县本清源镇,后因其名为县,然旧无此纪。”

   “清源镇”和“清源里”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两者是不同的行政区概念。唐代,“镇”指军镇,是军队驻地,兼行民事管理,诸如旧兴化县之前的“百丈镇”和“游洋镇”。宋代,“镇”才渐渐演变为拥有较多人口的固定商品交易集中区。而“里”则是县级行政区下的基层行政单元。且旧清源里与清源镇相聚四、五十里,此说亦存疑。就连《仙溪志》也认为,仙游县旧名源自“清源镇”的说法旧志没有记载,很难令人信服。

   总之,“山名说”大大存疑,而“九仙说”传承有序。至于“仙游山”,则成了无凭无据的空中楼阁。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