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处俯瞰,层层叠叠的金黄色绵延到山脚,古老的村庄此时沐着秋的风韵。山边,溪畔的柿子挂满枝头,等待着阵阵秋风,吹落树叶,吹红柿子,热闹了村子。有些农民正在收割庄稼——满眼丰收景,一派秋色意。 秋,虽说只是四季中的一季,但也是让人百感交集、触景生情的季节。有人赞秋为“金秋”。金色,是秋的象征,遍地的稻谷黄了,漫山的树叶黄了,尤其在黄昏,斜阳映照,柔和的光抚摸着遍地金黄的原野,像是抹上了一层油,泛着金光。 有人把秋天称为“爽节”,这是从风的角度说秋的。秋高气爽,最宜登高望远、沐浴秋风。宋时范仲淹先生写《岳阳楼记》是“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正是爽节时分,于是便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九月九,是重阳节,也称之登高节。这一天,人们外出踏秋,或登高望远,或行于田园郊野,接受秋天的自然,感受秋田的意境,享受秋风的爽意。 有人将秋称作“喜秋”,我也很喜欢这个称谓。秋天之喜,在于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常言春华秋实,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也是让人憧憬的季节。希望什么,憧憬什么?不就是秋的收获吗?秋之收获,正是收获希望、圆了憧憬。前些日子,我又去了屏南的四坪、龙潭、乾头,那儿的柿子挂满枝头,秋风浸染,吸引人们纷至沓来。走在田野,处处可见丰收喜悦;走进村落人家,随处又是晒秋场景,红的、黄的……好一派喜人景象。我望着这番情致,心中不由生出“踏秋何处,屏南去;秀色饱了眼福,带回柿柿(事事)如意”的感叹。 也有人把秋称为“悲秋”“愁秋”,认为秋是伤感的。也难怪,在农耕时代,如遇年景不佳,面对秋风扫过天渐凉、接下去又是寒冬的境地,难免心生悲楚;望着萧瑟的原野,几分残阳,喟叹几声秋愁。还有些上年纪的人,望着一江秋水,觉察到日月如梭,又是一年将过,韶华难留,也心生几分酸楚。人们常用春秋形容一年时间,春与秋的区别在于:春从严寒而来,又向着夏日而去;如果把冬比作阴,那春是从阴而往阳,抵达阳极之夏,而秋则从阳转阴,又继续向着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而去。想想,此时回眸,或为一事无成而心生愁感,或为虚度年华而惆怅懊悔,一年将去恰似一江秋水空流,伤感之心难免不从心底泛起。 一日里,黄昏应算是当天的秋;一年中,秋又是年景中的黄昏。面对夕阳,有人惆胀,也有人说何须惆怅。这也难怪面对秋天、面对秋色、面对秋景、面对秋风,有人赞是金秋、喜秋,秋的喜悦溢于言表;有的人称是悲秋、愁秋,伤感之心可见一斑。 秋是多彩的,又是多情的,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这个季节,最宜吟咏,最宜抒怀。 秋已来,无须惆怅。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