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烨烨,气象万千。学友们聚会,迎接年逾九旬的施老师,他中等个子,精神矍铄,话声朗亮,底气很足,手脚也并不迟钝,可是一位心胸开阔,有话直说,和蔼可亲的老人呢! 那是近六十年前,在家乡仙游县二中正上高一的小郑,耷拉着脸,抖动嘴唇,向施老师吞吞吐吐:我家住农村,缺乏劳力,经济困难,实在无法继续升学。 当年的施老师,戴着草帽,头顶烈日,骑着自行车,操着满口福清口腔,沿路打听,终于寻找到住在大济镇农村的小郑家里。 施老师走到村口,望见一条清渠泛着银光,缓缓流淌,小郑正埋头洗涤地瓜干,他瞧施老师迎面走来,赶紧放下手中活儿道:“施老师,你真的找到咱这穷村里啰!” 小郑挺热情地将施老师带到家门口。他父亲像渠水般滔滔述说家中的难处。 施老师一边摇着手中的草帽,一边鼓励:“事在人为,小郑遇到的经济困难,学校可酌情帮忙解决的,千万不能休学呀!” 施老师苦口婆心推荐,小郑通过护校、助学金等经济扶助,顺利念到高中毕业,正要报考大学,逢上特殊年代,失去上大学之良机。不久,他毅然投笔从戎,一步一个脚印被提拔为解放军上校正团级干部,其夫人也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军队担任专业技术干部,享受副军级待遇。 部队转业军人小郑,眼嵌激动的泪花:如若不是施老师深入农村,面对面规劝我继续升学,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呀! 一株幼苗的成长,多需要阳光雨露的哺育。施老师正是那一抹温暖阳光一滴甘甜雨水呀! 风云突变。在那特殊年代,有的人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诬说担任语文组长的施老师西装革履,风流倜傥,与某女教师有染,甚至还贴上一长溜一长行大字报。施老师瞧着,坦然一笑:“嘿,我原是土生土长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又入了党,哪来洋装洋腔洋调呢?身正不怕影子斜。学生们是无辜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弄明白事理的呢!” 阳光朗照,映亮施老师身上的清白,他荣幸被提为大专院校中文系党办主任,仍念念不忘那些“老三届”的学生们呢! 年轻健美的“老三届”女生,寻找到施老师的大专院校,愁眉苦脸,请他帮忙解决在家乡城镇当民办小学教师转正的问题。施老师二话不说,莞尔一笑:“行呀,只要对下一代教育有益之事,鄙人何乐而不为呢!” 那年轻健美的姑娘,一帆风顺,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她特意寻到施老师所在的院校,在浓荫之下,姑娘家满脸红晕:“施老师,你啥礼物都不肯收下,就让我亲你一下额头鬓发,算是表达对你老人家的深情厚谊!” 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施老师的心头:老三届的学生们,在当时,遭受太多的磨难,姑娘家的心意,仍是情理之中,不容置疑。猛然间,他心中又升腾起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孔子自古有言,授受不亲。对健美姑娘的诚意,还是免了吧! 施老师满脸正气,在大庭广众面前,维护师道之庄严,眺望远方,向年轻健美姑娘挥手道别:“希望你教好乡村的小学生,努力培养一代新人吧!” “老师,听你的没错!” 那年轻健美的姑娘,热泪奔流,心中像家乡九鲤湖飞瀑那般充满激情澎湃! 孔子曰,教学无类。那年头,施老师重视教育工人、贫下中农子女,对那些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也暗地呵护,从不歧视。当年,一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小林,落实政策后招工进企业,新婚之际特意给施老师送来喜糖,还喜滋滋说:“施老师,我弟弟也考进贵校的大专班呀!” “真的!”施老师查看小林弟弟的入学考试成绩,惊叹:“你弟弟入学考试成绩挺好,年龄也不大,可推荐上省城师范大学。再说过去对你们这些家庭成分不好的学生关心不够,如今可不能再痛失良机呀!” “施老师,过去的事就算了,让它一去不复返吧!”小林压低着头,搓着工装衣角,赶紧补充道。 当小林弟弟荣幸被增招进省城师范大学,施老师心中多像稳稳当当卸下一块重石。 后来,施老师的学生小林,以自己扎实的生活积累,厚重的文学功底,敲进中国作家协会大门,施老师首先送来真诚的祝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出闪光;只要是好苗,都会长成良木秀林的! 春华秋实,大地回春。年逾九旬的施老师,返回家乡故园,开荒种地,种植果树、青菜南瓜,哺养鸡鸭,瓜果飘香,满园春色,一派生机盎然景象。他吃自己栽的水果,品尝自己种的蔬菜,喝自己哺养的新鲜鸡鸭蛋汤,蒸熟自己手上加工的馒头,仿佛变成银发飘飘的老仙翁,返归那神奇的大自然界。 学生们问道:“施老师,你家园地里四季皆绿,好比种植常青树呀!” 施老师淡然一笑:“是呀,我一辈子教书育人,也一辈子都在种植生命的常青树呢! ” 学生们听了,顿时豁然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