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霖,莆田梅洋人士,晚清著名御史。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年少便立志成为监察御史,以辅政报国。在任职御史的六七年中,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勤政直谏。他先后弹劾的各级不法官吏近四十人,其中不乏地位显赫、权势滔天的王亲贵戚、内阁枢臣、封疆大吏,历史上尤以其对袁世凯、庆亲王奕劻的弹劾最受瞩目。莆仙戏《御史江春霖》就以其不屈不挠勇谏庆袁贪腐弄权的事件为切入点,带领我们走近这位清廉守正的“清朝御史第一人”。 一如主人公江春霖的果敢勇决,编剧姚晓群笔下的开场明快利落,入戏极快。“改换笔迹应试”“劝谏慈禧慎用洋胭脂”“弹劾袁世凯结党弄权、段芝贵无绩晋升”……单是第一场里一个接一个趣致各异的戏剧动作,就已强有力地明晰勾勒出江春霖可为乱世御史的各类优秀品质:一则在于才识过人,机智敏锐。有鉴于三年前御史选拔遭权奸算计,被比对笔迹,撤卷落选,江春霖睿智应对,悬腕练字月余,改换笔迹应试,终以出众才识,夺得考场头魁。巧妙破局,达志遂愿;二则在于心系家国,守志不阿。慈禧听闻其为御史选拔所费心力,不解其对微末谏官的执着,江春霖忠直正言:“身为御史谏官,乃臣从小素愿”。天下事“须宰相秉忠执政,更须谏官秉正执言,所以唯宰相知无不为,唯谏官知无不言”“儒者志在天下,非谋身利,不为谏官,将安为?”寥寥数语,顿将其为国为民、心怀天下的不俗眼界与宏远抱负,坚持本心、恪守志向的坚韧意志展露无遗;三则在于能言善辩,直声敢言。江春霖见慈禧面色红润,便当堂劝谏慈禧慎用洋胭脂,语出顿惊四座。须知当众指摘统治者仪容,本就有冒犯天颜之嫌,何况这被挑剔的还是位在意容颜保养的女性,如此憨莽直谏更险似虎口撩须,大有性命之忧。谁料慈禧非但没有动怒,反而主动洗脸释疑,甚而还称赞其“慧直良言”“堪称百官范引”。如此惊人反转,皆因江春霖之谏明贬实褒,完美暗合了慈禧青春犹在、容颜未老的内心企盼。不要以为这是江春霖在以直邀宠,正相反,他是在为紧接而来的重磅弹劾做铺垫。接续慈禧从中引申出的“开言路,图振兴”的治国大道,江春霖乘势而上,当即面奏弹劾封疆大吏袁世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黑龙江巡抚段芝贵无功无绩,异常晋升。不论对方如何背景深厚,怎样势大权重,就算是满朝上下无人敢上疏弹劾,江春霖但凡知晓,便即为国谏言,为民弹劾。其间淋漓显现的正是江春霖可担御史重责,并广为世人称颂的又一可贵品质——不畏权奸、铁面无私,此即为四。另有,第二场“拜祭亡妻”一节中透露出的江春霖为避免牵连,未携家眷,只身在京为官;丧偶后推拒各方送美,誓不再娶等讯息,又在人物铁骨谏臣的高洁形象外,棱角分明地强调了其忠直廉吏的端方底色。 简练精到的线条勾勒了开篇鲜明的人物形象,不断叠加满溢的危机描摹则犀利地展现出晚清的末世危殆。处处可见积弊昏聩、动荡不安,时时总感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将满怀报国热忱的江春霖裹挟其中,想要革除时弊、立宪振兴,则唯有恪尽职守,勤政勇谏。得知段芝贵案牵涉庆亲王贪腐卖官,百官惧怕威势无人敢弹劾后,江春霖以“纠劾官邪,原是御史份内之事”,毫无犹疑,血性挺身,当场书写奏章,誓要将这“亲贵弄权,贿赂公行”之事纠察到底;面对袁世凯的曲意示好、刻意拉拢,江春霖不卑不亢,辞色犀利,提壶斟酒间,还以酒满溢杯暗喻庆袁骄纵太过,教谏袁世凯“为官宜该秉正气”,须“效先贤,倡清廉,肃朝堂,正纲纪”;眼见杨翠喜被追杀惨死,江春霖悲愤万分,执杖入宫觐见慈禧,以自身因孝迎合母亲委屈妻子,后被知晓真相的母亲杖打教训的往事为引,呈递杨翠喜血状,再次弹劾庆亲王父子受贿卖官,草菅人命,强调“若无严惩,必是纲纪不存,条律成空,内外效尤,人心沦丧,中兴何论,改良无望”。慈禧被江春霖一番情词恳切的肝胆直谏所打动,基于对庆亲王贪腐误国、不知收敛的愤恨,她当即下令开缺庆亲王之子载振御前大臣、农工商部尚书等职,并怒声传令宣召庆亲王……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江春霖所努力的方向发展。江春霖带着权奸即将倾覆、纲纪有望俨然的希冀退出皇宫御苑,翘首等候对庆袁权奸的责罚处置。谁知,等来的却是庆亲王全身而退,岑春煊撤职遣沪。 身为言官谏臣,江春霖无疑是忠诚勤勉的。他将孜孜以求的国家振兴、民生稳固完全寄望于皇权统治者,而忠实地履行着肃正纲纪、直陈时弊、纠劾贪恶的职责要务。其革除时弊、肃清官场的诉求,无论是对袁世凯拉帮结派、弄权营私的指陈,还是对庆亲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的弹劾,都与慈禧内心稳固朝局、改良振兴的愿望是基本一致的。加之其朝野皆知的直声敢言,及日常应对中显露出的忠孝耿直,在慈禧心中累积下了几近完美的道德信用。因此,在历次的贪腐弹劾中,他的谏言总能极大地影响着慈禧的决策,甚至直接触发新的事态。哪怕是最后一场最终看来并没有见效的“执杖谏言”,他都已经成功地说服了慈禧。只是慈禧身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她有她自己对王权政治的制度解释与运作评判。江春霖憨直耿介,完全不解其间的帝心圣意。而善弄权术的庆袁等人却深谙此道。晓群准确抓住了此间关要,让庆亲王撇开难寻污点的弹劾者江春霖,转而攻击曾为江代呈弹章的岑春煊,称其弹劾庆袁是为了清除障碍,迎回反对慈禧统治的康有为、梁启超,是在削弱慈禧的势力,为光绪“图后路”“攀外援”,甚至还拿出了捏造好的刊登着岑春煊私会梁启超照片的报纸。这可就触及了慈禧心中最大的逆鳞,犯了大忌。在皇权统治面前,对于慈禧而言,真相实情不值一提。什么廉政吏治、纲常法纪,什么民心向背、革弊中兴,都是浮云。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她需要的是制度、决策的利己性而非实践中的自我损伤,最高权力意志绝对不容许触犯。于是,慈禧果决下旨处置岑春煊——即便是原本视作股肱倚重、当做亲人依靠的岑春煊,也不再做任何勘察佐证,立时决绝地以“授意言官,阴结外援,祸乱朝堂”的罪名弃之如敝屣。江春霖惊愕一时,完全不解电闪雷鸣间的风云诡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励精图治、救国挽世的真心与努力付诸东流。朝局不可为!江春霖失望辞官,自此回归乡里,致力公益,造福乡梓。 篇末掩卷,回想晓群摹写的朝堂遭际,眼前浮现的山人身影总有种难以言说的孤寂。身处纷乱末世,眼见国之将覆,民不聊生,朝堂权要却忙于谋私争利。无耻奸佞如庆亲王、袁世凯、段芝贵之流,蝇营狗苟于权私利柄也就罢了,就连主掌天下的慈禧也囿于朝堂权衡,而对蛀国权奸装聋作哑,哪怕是其在妄贪腐已严重威胁社稷,为保自身皇权制统,仍不管不顾地选择包庇纵容。与江春霖并肩参劾误国恶行的岑春煊,但其填膺义愤中多少夹杂着被庆袁排挤,致其多年外放的私怨。无私为国,热血报效,似乎就没落成江春霖的独有修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