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最初的仙游人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24-11-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震辉】

  1987年6月的一天,榜头镇坝下纺织厂正在进行地基清理。突然,工人的铲子发出一声闷响,带出几块砖头,上面隐约有字。经过一番擦拭,人们惊喜地发现砖头上雕刻着“晋咸和八年”字样。很快这些砖头被送往文物专业机构由专家进行鉴定,最终证实这是东晋的墓砖。

  “咸和”,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的年号。“晋咸和八年”,即公元333年。与这些长方形墓砖一起出土的还有半个陶罐,为该墓葬的随葬品。墓葬已经破坏殆尽,墓主的身份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墓砖刻字第一次用实证告诉人们,至少在东晋已经有一批北方汉民迁居仙游。这个意外的发现极大地振奋了当时的文保部门,因为此前关于汉民开发仙游的最早历史几乎一片空白。

  无独有偶,1992年5月,龙华镇团结村也发掘出一座东晋古墓葬,再次证实了晋代已有北方汉人南迁入仙游境内定居。木兰溪,其仙游境内干流长达60多公里。经过漫长的岁月,木兰溪水冲积而成富饶的山间狭长平原,成为早期北方汉民定居的最佳栖息地之一。

  福建最早生活的居民是“闽族”,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在福州建立都城“冶城”。无诸大力推广冶铁业,发展生产,闽越国实力快速提升,威胁到汉帝国的统治。汉元鼎二十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出兵讨伐闽越,闽越宗室政变杀余善降汉。汉廷担心闽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于是将闽越人迁徙江淮,闽越地区几成荒地。

  但是,与闽越人的北迁相反,一些汉人迫于政治等原因南迁入闽。据说汉武帝时期(前156-前87年),因涉及淮南王刘安造反,“何氏九仙”迁入仙游,这是关于汉民入仙的最早记录。对生存空间的渴望,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包括统治者的命令。这些少量的汉民移民,或许便是最早的仙游人之一。

  无诸乱后,汉帝国对福建地区长期实施“都尉-候官”军事管制模式。据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研究表明,汉代执行“候官”建制。“候”,侦察、守望之意。“候官”,汉朝“都尉”下属的县级军事防务组织,其长官称为“候”。“候官”,不管作为职官还是机构,都源于其军事职能。两汉时期,朝廷在西北和东南等地区设置了众多“候官”,以满足当地的军事管理与防务需要。汉简显示,“候官”的职能除了监察敌情、防御入侵等军务之外,还兼有地方政府的一些行政事务。“都尉-候官”模式属于军管性质,一旦军事压力缓解,边区社会发展稳定,各种条件成熟后,朝廷便推行正式的“郡—县”行政模式。“候官”,作为主要存在于两汉时期的地方县级军事防务组织,便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福州所在的会稽郡南部都尉后来改设为建安郡,但“候官”作为地名保存至今。

  汉武帝去世后的二百多年间,不断有少量汉民南迁进入福建,加上“都尉-候官”制度下官兵及其家属,组成了早期福建的汉民族群。因此,公元219年东汉在福建设置“侯官县”进行行政管辖,由于人口不足一万,只设“县长”而无“县令”。之后,孙吴集团崛起江东建立吴国,先后五次遣兵入闽,从而推动了大批北方汉民入闽,闽中的政区建置由两汉时期的侯官一县发展为一郡九县,仙游地区当时先后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

  据泉州图书馆宋代黄宗旦所修《紫云黄氏锦田大宗族谱》载:入闽始祖黄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东汉末年(278年)任会稽郡令。由于北方战乱,弃官后居仙游县大尖山、小尖山之阳,即宋之平明山,俗称双阳山,后又迁居泉州。中原稳定后他回到河南,但“五胡乱华”时,其裔孙黄元方入闽为东晋“晋安太守”,卸任后居泉州。

  据乾隆《仙游县志》记载:“大尖、小尖山,在县南二十里。两峰并列,尖秀倚空,近洪山西南。”宋代黄氏族谱描述其入闽始祖黄道隆迁居仙游的地点十分翔实,十分令人震撼,因为这是有名有姓的北方汉民定居仙游的最早记录,与晋咸和八年(333年)墓砖相距不过55年。结合文献与考古,人们惊喜地发现,汉晋两朝仙游已经初步被中原汉民所开发,仙游境内已经拥有作为群体而生存的较多汉族人口。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匈奴人刘渊趁机发动战争建立“汉”,史称“永嘉之乱”。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灭了西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西晋末期中原地区的动乱,导致了大规模的南逃浪潮。

  太康三年(282年),福建设立晋安郡,下辖8个县,仙游属晋安郡侯官县。据清乾隆《仙游县志》引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是也。”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永嘉之乱”形成北方汉人入仙高潮,仙游人口第一次大幅度增加,八姓成为仙游境内居民主体。今天,“入仙八姓”仍是仙游主要大姓。截止2019年,仙游县陈姓约有16.4万,占据仙游在籍人口的约14%;而林姓人口约14.4万,占比约12%。俗话说“陈林半天下”,虽然夸张却也说明了这两姓人口的众多。

  就像蒲公英一样,陈、林等姓移民入闽之后迅速扩散到仙游。虽然,现在有所谓公认的各姓入仙始祖,但是都晚至唐宋。其实各姓最早的移民几乎都在晋代,同样因为没有留下了具体的人名和事迹而淹没于历史当中。但正是这些早期移民,默默而坚韧地在荒芜和荆棘中开辟了后世宜居的新天地。

  此后二百多年,仙游汉民人数迅速增多,《仙溪志》说:“置县之始,人烟稀疏。五季干戈,北方避地者多居于此。”该志清楚说明了,南北朝时期是汉民大规模南迁入仙的第二阶段。乾隆十四年(1749年),仙游城东北金石山修建“金石书院”时掘得一墓砖,上刻“永徽四年”(653年)。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立仙游县。这说明唐代建国(618年)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仙游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达到立县的要求了,这是仙游汉民人口大发展的第三阶段。

  早期入仙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仙游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汉人南迁,使得河洛语系和当地的闽越语系互相影响,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逐步形成独特的“莆仙方言”体系,成为保留河洛语词汇和发音较多的方言之一。今天莆仙话仍称“案板”为“砧”,“稀饭”为“糜”,“晒”为“曝”,“走”为“行”,“跑”为“走”,“书”为“册”,“浇”为“沃”,“草屋”为“草寮”等。这些古老的发音成为生动鲜活的文化烙印,深深刻在每个仙游人的记忆中。远去的是时光匆匆的脚步,不灭的是代代传承的文化血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