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山是仙游四大景之一(四大景即:菜溪、麦斜、九鲤、天马),屹立在榜头镇上昆村境内的木兰溪畔,与昆仑山隔岸相峙,因其主峰巍峨雄峻,气势磅礴,状如天马昂首腾空,天马山有五峰七漈,五峰是天马、龟柱、双兔、天梯和海日。峰峰苍翠欲滴,宛如列屏,回旋十里,引人入胜。七漈是鼎湖、丹室、龙首、药槽、云门、天津和松关。由于地壳升降的缘故,山涧形成层层台阶,处处岩洞天成,涧水从山上流下来,多次跌宕,时而呼啸湍急,水花飞溅;时而荡漾平缓,汩汩流动。大的瀑布如白练悬空,银云透地;小的瀑布如绢丝飘拂,细雨蒙蒙。其他景点,还有聚仙桥、小玉桥、水云乡、童子岩、观音岗、笔架山和蝙蝠洞等。每处景致天然,各具风姿。 从山脚起,有小径蜿蜒而上,沿途涧壑交错,古木参天。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鼎湖,但见峭壁上一道飞流从天而降,泻进碧澄澄的深潭。潭水在阳光下,晶莹明亮,宛如山间一盆翠绿的宝石。沿鼎湖而上,绕过绝壁,又是一段傍崖临涧,险峻陡拔的石径,虽已铺上五尺多宽的石阶,但拾级攀登,仍令人头晕目眩,大有登天之感,这就是有名的“天马梯”。在峭壁上,清举人王尽善题写的“天梯”二字,格外苍劲醒目。登上天梯,峰回路转,对面巨石纵横交错,形成几个石洞,便是“丹室”。丹室下的山壑中,有一股累累的石堆向上突起,宛似龙身,顶上一块巨石,伸向通路,却是龙首。龙首不远处,怪石峥嵘,形成石洞,其中一块高耸的大石上,刻有“药槽”二字,字迹古朴大方,相传这是过去和尚制药的处所。清同治年间,有传家、衿能两僧相继主持天马寺,他们在这里研制成功“惊风末”,专治小儿惊风症,驰名海内外。过了药槽,就是凌空飞架的聚仙桥。桥头花红竹翠,奇石嵯峨。桥下飞泉潺潺,喷珠溅玉。天马寺就坐落在聚仙桥不远的青松翠竹丛中。水云乡在寺西千仞石壁之下,一湾涧水环徊,怪石、奇松、香花、异草错落其间,风景秀丽,石壁上有“水云乡”三个大字。相传清乾隆时,僧学圣主持寺务,与本邑名士林汝楠(疑为黄汝楠)、陈梦龄、陈象贤等在此结社吟诗,曾名噪一时。水云乡的石壁上,至今尚留清乾隆辛未年夏西村林汝楠等和僧学圣联吟的石刻。天津漈在水云乡上面,飞泉鸣瀑如倒悬的银河凌空而下,另有滔滔的流水,夹在绿树翠竹之中,宛似白绢摇曳。云门在天津漈旁边,是两峰中间的缺口,崎岖的岭路过而蜿蜒上伸,人行其间,那如烟似浪的烟雾,飘飘悠悠,时升时降,时隐时现,时而迎面扑来,时而缠绕脚下,使人像腾云驾雾一般,仿佛进入神话境界。松关漈在天津漈靠西的一处山壑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涧宛似银蛇绕山穿谷潺潺流下,涧水清澈,环境幽静,明代王家录妻郑氏修道时曾建庵于此。 据说当年松关漈松木苍郁,刚劲挺拔,遮天蔽日,黑压压的像堵关隘,气势磅礴,犹如古堡雄关,高踞山壑,故称为松关漈。现在山壑口已筑堰截流,建成上天马水库。天津漈上有一峰突起,险峻逼人。黎明时站在山顶上,能见到五彩朝霞,迎来万道金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奇景。这就是海日峰。站在海日峰上远眺,仙东平野上甘蔗青翠,稻浪翻金,村舍栉比,工厂含烟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天马寺创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系云庄居士王家录(号剑洲,宋御史王回第十四代裔孙,明刑部郎中郑瑞星的女婿)所创建。继王家录主持天马寺的是其孙良忠和尚,经他多次扩建,悉心经营,天马寺逐渐闻名,香火旺盛。天马建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天马寺院年久失修,只剩下原寺上殿一座。后经各方人士及侨胞捐资赞助,下殿已经修复。上殿正中有悬匾“秘诀延年”,是清代仙游县令杨卓廉墨迹。另有“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山势疑从天上落,云阴欲傍马头生”两副木板楹联,系清末拔贡刘锦龙撰写。门前壁上,刻有清末进士刘倬卿七绝诗二首: 卸却肩舆冒险行,云霞无数足边生。诸君莫苦蚕丛路,山有奇观总不平。 天梯直上到天津,疑是银河认不真。愿与闲云长此住,出山未免溷风尘。 清末举人王福善七绝诗二首: 峭壁峥嵘剑插天,千寻水落断崖悬。公骑龙首从空下,笑傲蓬莱第一仙。 此身一宿已如冰,掩卧空房冷不胜。回首幔亭仙语唤,天梯直上白云飞。 1971年,下天马水库建成,湖光山色,交映生辉,又给天马山增添一处新景。1979年天马水电站建成后,入夜灯光点点,天马名山的景色就越发瑰丽动人了。 1980年,天马山胜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