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 黄凤珍)变幻万千的气象是怎样观测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气象预测有什么重要意义?天气预报又是如何播报的?为了揭开气象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近日,市委文明办、市气象局联合开展“探气象奥秘 筑科学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市第二实验小学2024级(6)班的同学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走进省气象科普基地——莆田市气象局,与风云对话,共赴一场气象万千的奇妙“约会”。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空盒气压计、双金属温度计……”在气象科普展厅,气象局工作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过程,让同学们了解我市的气候概况和主要气象灾害,让他们对未知的气象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敲开气象科学知识的大门。 地面观测场是整个气象预报的基础,担负着地面天气观测并实时提供给天气预报需要的定时观测数据。在观测场,同学们化身为小小气象员。在气象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穿梭于各式各样的气象设备之间。从精密的日照仪到神奇的风向风速仪,再到记录降水量的雨量筒、百叶箱等气象探测设备仪器,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风向风速、气温、降雨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数据采集……同学们认真聆听,边听边做笔记,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解答。每一个仪器都承载着探索自然的奥秘,每一次测量都像是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同学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脸上写满了惊喜。 从台风到强对流天气,从寒潮到干旱……在市气象台,气象局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天气预报制作与气象灾害”。一幅幅气象数据图跃然眼前,同学们学着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捕捉天气的微妙变化。他们聆听着气象知识的讲解,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每一个知识点都激发着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天气预报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的天气信息,还能够指导人们出行、生产和生活安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天气数据是如何通过天气预报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呢?天气预报又是如何播报的呢?揣着好奇心,同学们来到市气象局影视中心,观看了当天的天气预报,详细了解了天气预报的流程。在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带领下,了解天气预报录制的相关设备、录制方式及抠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据市气象局吴雪贞介绍,作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气象科普基地,市气象局长期开展气象科普微课、气象摄影作品征集、DIY自制科普卡片等活动,让人们更了解气象知识,进一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市民气象科学素养。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大开眼界,了解了家乡的气候类型及气象资源,从小树立关注气象、关心气候变化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