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又回到了大学宿舍,躺在床上猛然惊醒一看时间七点五十分,心想来不及吃碗面就得去上课,正纠结着这碗面该不该吃的时候,真实的闹钟把我叫了起来…… 在研究生的求学生涯里,早八的课让我有印象的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这门课的老师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陈教授。陈老师每次都会在课前跟我们播放她喜欢的歌曲,里面的音乐有古典、有现代流行,种类繁多但曲曲都很好听,就像这门课一样,贯通古今。陈老师说播放音乐是为了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好让我们接受文学的洗礼。 《中国文学史》于我来说,确实是一场灵魂的洗礼,那是我未曾进入的大门,而今,陈老师带领着我叩开了这一扇门。这门课没有专门的书,按老师的话来说“课上提到的书都可以是你们的教材”。讲台上的教案是她的读书笔记,厚厚一本,而坐在讲台下的我们,就每个人拿着一本笔记,听到哪儿记到哪儿,我记的不多,都在“听”字上用功了。陈老师是湖北人,她的语调有着南方的温婉,也带着北方的透亮,从先秦诗歌讲到唐诗宋词再讲到明清小说,她就用着她的“读书笔记”跟我们厘清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武汉正值九月的盛夏,窗外的桂花正开得鲜艳,芳香四溢。我望着窗外,校门外的早餐摊烟火气正浓,鸟儿叽叽喳喳从这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的发端,切切实实影响了后代诗歌的发展走向,任何时期的文学都脱离不了它的深远影响,尽管它并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丰富多彩。”陈老师的这一番话,把我从窗外的风景中拉了回来,我回过头的时候她正笑盈盈地看着我,“窗外的风景是不是也是一首诗?”正当我低下头在为上课出神而自责时,但老师又说:“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就像你们沉醉于窗外的景色一样。读诗的过程,也是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一首诗,后来《诗经》成了我的研究生生涯的研究对象,这本书也成了我现在的案前读物,时不时我就读上那么一两首,看着书我就想到当初陈老师微笑地看着我,说着“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 人生一半是诗意,一半是苦难。在读研三的时候,我怀揣着继续把《诗经》读下去的科研梦想,正为申请古代文学博士做着努力,在我洋洋洒洒落笔写下几千字的研究计划后,带着研究计划来到了陈老师的面前。那是十二月份的一个下午,武汉的冬天于我来说是凛冽的,尤其是对于毕业季的我们来说,在“何处是归途”氛围笼罩下,天空显得格外阴霾。陈老师皱着眉头看完了我的研究计划,让我厘清思路后重新撰写,她告诉我“做研究不是空谈。”我深谙做科研的辛苦,看她用笔圈了一圈又一圈,认真地看着我说“不要怕辛苦,人生一半是诗意,一半是苦难。”申请博士的那段时间,我几乎都泡在文献里,《诗经》这本书也伴着我度过那段时间,后来,与博士申请失之交臂,但我没有辜负那段时光,我把书读了进去。 带着半分苦难半分诗意,在毕业季的时候我回到家乡求职,因为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没能赶上2022年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与武汉的记忆就留在了2021年的冬天。陈老师在我紧张的毕业求职季里鼓励着我不要灰心泄气,继续朝着文学顶端的目标迈进,“如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带着这份向往,如今也成为了一名老师。跟陈老师的联系一直保持在线上,时而跟她分享初为人师的困顿失意,时而跟她分享教书育人的喜悦惊喜,她告诉我她很开心,看着我一步一步的成长。真正的老师,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给人向上的力量,就像那桂花,生长在枝头的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不喧不哗地把淡淡的花香浸润到每一位学子的心上。 陈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离开武汉之后无比怀念的教室窗外的桂花香,现在那窗户旁是不是也坐着一个来自南方的男生,陈老师依旧笑脸盈盈地看着他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