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桥,初名“安利”,明清之际改为卧龙、起龙、登瀛、青龙、金凤,是仙游境内最古老的三大桥梁之一(仙溪桥居一,石马桥、金凤桥居次),亦为仙邑通往莆田、福州的必经之道。 据仙游县志记载,金凤桥在县东三里,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陈谠(1134-1224年,字正仲,度尾帽山人,官兵部侍郎,封清源郡侯,又作开国侯)命僧守静募建并盖亭,名“安利”。南宋以来,历代皆有修葺,明户部尚书郑纪、状元柯潜、尚书陈经邦曾先后为之作记。现存金凤桥乃清代重修桥梁,桥两侧有石栏杆,桥北有明清两朝重修碑记4方,另有康熙年间泉郡都督施韬重修碑记收藏于东门施公祠内。1980年9月,金凤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成化年间,郑纪尚书(1433-1508年)欣然作记:“是桥始名安利,在邑东三里石鼓山之麓,宋嘉定间陈谠所造。明永乐初灾于火,至成化乙酉(1465年),邑之耆老相与谋而复之。桥成落燕其上,以其气势峥嵘如龙卧渊中,且其地相邑治属东方七宿,故改今名。”“宋时,吾邑衣冠文物甲于闽中,是桥适极完壮,桥之力亦不可诬也。今日之桥,亦嘉定之桥也。余于兹有待矣。虽然,崇清(陈谠)公之嘉定至今三百年余,其名籍功载犹有可考。故今日得以因其旧址而复之。异日视今,犹今之视嘉定也。故书其事迹,大都并名氏于左方,以诏后之人。是为记。” 成化八年(1472年)北岸圯,知县黄璨接力倡修。郡人状元柯潜作记:“卧龙桥为仙邑往来之要冲,创自宋嘉定间,至明永乐初毁于火。役大费繁,无敢倡为兴复之举者,邑人病涉久矣。翰林院检讨郑君以侍养归山,思欲与民去危。乃谋于致仕柯君长益及邑之耆彦茅宏赞、陈俊民、张邦重、郑尚文等劝义,选才干,各厘其事,而总其条纲。使疏密得宜,先后有序,则郑君始终自任其责也。桥成自为文,让功于耆彦,勒石以重久远。既而,知县黄君璨至,因劝农出圳野,知桥所成实自郑君,则倡耆彦立碑以颂之。偕请文于余,余诺之,久未有复也。今年夏,桥西马头为雨冲啮,黄君又亟鸠工,即崩坏处增为三门以疏水势,而桥复完,诸彦则又谐来陈黄君功,请并记之。成化十八年(1482年),石墩坏,知县彭昭出面募修。弘治四年(1491年),马头被水冲啮,知县陈文募修。十三年(1500年),北岸又圮。十六年(1503年),知府陈效命知事何滔重修。以此桥在县东方,应角亢等七宿,改名‘青龙’。” 学士黄澜亦撰有一记:“至于青龙一桥,东南要冲,作非一人,成非一手。西北一边,随作随倾,随成随圯。侯复相其且,观其水势,斩木平地,适如旧制,水由中流。不数月间,一旦告成。徒行舆行者,两不病涉。侯之爱民,何普哉!自是山川之壮观佳丽,隐然遂可与莆并。其人文迭兴倍于往昔,皆侯之力也。桥成构亭其上,为人止息之所。邑人不忘其惠,欲绵其功于不朽,刻石立碑。勒侯名氏,俾后之观者,知颂其所自。题其额曰:‘兴化府知事何侯爱民父母惠政碑’。请余系之,余以侯政誉日至,又不容无一言纪之,且又以文字为职,义不得辞。弘治十一年(1498年)记。” 弘治辛丑(注:查弘治间无辛丑,疑为辛酉之误)四月,郑纪又续一记:“按,是桥为陈崇清所造,崇清生绍兴甲寅(1134年),去予生二百年。嘉定戊辰致仕,十年之间连成石马与此二桥,去余仅二百二十年间。其废盖在永乐之初,去余未三十年也。天顺末,邑之父老谋欲复兴,顾无托者,适余由翰林检讨赐告入山,阅辞见委。始事于成化初年乙酉(1465年),收功于明年丙戌(1466年)。以在告名曰‘卧龙’,工程次第悉载旧碑。成化末余起告中,未数年桥之北岸为横流冲啮,圮而修,修而复圮。余乞恩归扫,吾郡太守陈公效、二守谈公经、节推罗公凤枉顾山中。经见圮迹,相与咨嗟久之,乃以仙民原劝助宁海桥财谷移供工役。时予方起扫中,又顾无可托者,会本府知幕何公滔,公出还任。以其尝署邑治,桥圮,民素子来檄其成功。相啮处增迭圈门若干以疏水势,又甃石为堤,长十八丈、高八丈,以俾形势之低薄。而桥之固完,视成化初年又有加焉。以在邑治之东,改其名曰‘青龙’,应方宿也。夫宋之嘉定桥一显,崇清致仕时也,至永乐初则少晦矣。成化丙戌又一显,予得告时也,弘治之初又少晦矣。今日又一大显,予之归扫、陈之枉顾、何之还任时也。夫时遇则显,不遇则晦,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唯君子处之有道,则显可终而时无不遇矣。岂独一桥云乎哉。是为记。” 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萧宏鲁请知府冯驯给税银重修,寻圮。隆庆四年(1570年),知县关玉成重修,更其名曰“起龙”。郡人编修陈经邦作记。 自那以后,金凤桥屡频遭水患,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县周铎重建,四十年(1612年)署县府推殷宗器重修。天启二年(1622年),知县萧麐重新择址,将桥梁移建于灵陂之上,因溪势广阔,构建二桥,东桥曰金凤,南桥曰青龙。中筑大墩,构八角巍楼。崇祯间,金凤桥壅于沙,青龙桥壅于水,墩楼亦从是而颓圮。 清雍正八年(1730)邑绅徐万安兄弟捐赀重建。(志载金凤桥在双坑桥下游,旧时先渡此桥,乃及青龙)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仙游知县吴道萱重修并题《重修金凤桥碑记》。同治七年(1868年),知仙游县事大兴人李钟霖重修并勒石题《金凤桥》。 兹将吴道萱《重修金凤桥碑记》全文公诸于下: 邑之东三四里许,旧有青龙、金凤二桥,其始宋开国侯陈公谠所建,嗣是圮复不一,国朝徐绅万安兄弟捐修之功为多。康熙四十一年,泉绅施公韬复于青龙之下,别建东渡一桥,是桥屹峙下游,尤为东流锁钥。以三桥倾圮已久,故俗相沿以为“金凤”,余亦沿之不革。余惟修复是急,崇其实而名可不校也。 陈孝廉希紫,余己酉分闱所得士也,其兄弟国梁等,皆能成父兄志,承余屡议建复,遂与前建桥徐绅之后嗣大植、莹照等议,资其石料,大植等慨然。维时捐题桥墩者,复有绅士陈廷弼、陈肇基、吴奋南、谢廷元,余科捷、余宗朝、周廷佑、郭广贤、徐成章、江腾凤若而人,其余若出资助役者,募劝督理者,均有功于斯桥,亦不可不另名泐石。工兴于庚戌年九月。不逾年而桥成,计用金钱四千五百有奇。桥凡有十有二栱,东首盖观音亭一,两岸甃以石路,行人便之,诚所谓功德在人欤! 夫士君子居乡能以利人济物为心,凡所应为,皆吾分内事,非好名也,非邀福也。然欧阳文忠公云:“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吾于诸君卜之矣! 赐进士出身知仙游县事岭南吴道萱记 乾隆甲寅年(1794)孟冬谷旦立 吴道萱,字霁堂,横州(今广西横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府学,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进士,官仙游县知县,名载《横州进士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