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莆田市委党校 莆田市行政学院 朱露露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加强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一句深情嘱托,一件任务要求,折射出总书记对福建防范化解风险、应对灾难的关注和期待。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形特征,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连绵的山脉和漫长的海岸线,经常面临地质、地震和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其在福建的工作实践密不可分。不仅为福建积累下丰富的应急处突实战经验,也为福建干部群众应对灾难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这一立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践的重要论述,紧扣时代脉搏,顺势而生,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理论武器。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同时,要读懂并深刻领会重要论述背后的“两个至上”。 一、历史逻辑:“两个至上”理念提出是新时代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历史必然 “两个至上”理念的诞生绝非偶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难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们一个基本国情。防灾减灾救灾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曾说:“一部二十四史,相当于一部中华民族的灾荒史。”进入新时代,安全成为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各种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中,党领导人民确立了安全发展的原则。这既是全方位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总结,也是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承诺。 2013年5月—6月,我国矿山、工贸等领域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红线可视为“两个至上”的思想萌芽,集中体现了在安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201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生命至上”。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 “两个至上”理念的完整表述,首次出现在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此后,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安全发展相关问题时,都一再强调“两个至上”。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两个至上”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11日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将“两个至上”理念写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两个至上”理念这一政治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全面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由此,我国应急管理领域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及实施中,均以“两个至上”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逻辑:“两个至上”理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 “两个至上”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逻辑。这一理念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民为邦本”思想精髓,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典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中国之所以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系统揭示了我国在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意蕴、整体布局与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国家安全战略实践中渐次形成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灾减灾救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应对灾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实践逻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指导防灾救灾的工作实践始终蕴含“两个至上”理念 在习近平同志指导的防灾救灾实践中,“两个至上”理念始终贯穿其中。1988 年福鼎县(现福鼎市)遭受 20年一遇的强台风袭击,农田、公路、水利设施及群众财产受损严重。在那时等待中央的救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为及时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亲自赶赴灾区,了解实际情况指导抗灾自救。习近平在了解情况后,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迅速作出《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千方百计开展生产自救》的指导讲话。他强调要做好三点:一是当前还要加强领导,搞好救灾工作,搞好灾后的经济;二是应该发扬灾害面前不低头的精神,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和长期抗灾的思想,提高救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物质承受能力;三是树立自救互助为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思想,千方百计弥补受灾损失。初到闽东任职便遭遇自然灾害的挑战,习近平以三条建议指导抗灾自救,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极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1999年10月,强台风导致莆田木兰溪洪水泛滥,沿岸近6万间房屋倒塌,45万亩农田被淹,近3万名群众转移安置,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视察灾情后,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10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早在1998年,在他的关心下,木兰溪就建成全流域洪水预警系统,还首次成立木兰溪治理专家委员会。之后更是带领专家团队在淤泥上筑堤,攻克了“世界级的难题”,开启了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的序幕,而今木兰溪完成蝶变,成为“最美家乡河”,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2001年福建省进入汛期以来,省长习近平十分关注。4月24日在同相关部门负责人视察全省防汛抗灾工作中一直强调:防汛工作要在汛期前就开始部署和落实,遇到紧急情况,最重要的工作是要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此外习近平十分关心千公里江堤建设,要求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攻坚克难,构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要求全省各级防汛部门,在防汛工作时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持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去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指导防灾救灾工作时,始终将民安作为最大的责任,无论是灾前的防患未然,救灾的决策部署,还是灾后的修复重建,无不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始终是他强调的第一要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他秉持的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做到生命至上;坚持生命至上,才能真正做到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关键内核。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总书记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为福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不论是灾前预防工作,还是灾后救援工作都有很大发展,灾害预警、灾害评估等有序开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不仅为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减灾工作奉献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