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庆历名臣蔡襄(2)
【发布日期:2025-01-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金添】

  编者按:近日,历史纪录片《北宋名臣蔡襄》在中央电视台与福建电视台播出。仙游县文史学会名誉会长陈金添先生担任该片顾问,此前曾为剧组主创详细讲解蔡襄生平事迹,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将陈金添先生所撰写的关于蔡襄的文章进行刊登,以供读者品鉴研读,一同领略北宋名臣蔡襄的风采与魅力,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两知福州  造福一方

  蔡襄曾两次出任福州知州。第一次是庆历四年(1044年)10月,以亲老乞乡郡,旨授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庆历七年(1047年)3月被诏罢福州,改授福建转运使。第二次是至和三年(1056年)8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6月任福州知州。两知福州期间,他尽心尽职,广植榕树,兴修水利,兴教办学,移风易俗,给福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福州有冶城、三山、左海等雅称,更有榕城之美称。福州之所以能称得上榕城,蔡襄功不可没。庆历五年(1045年)春,蔡襄除了发动民众在城内广植榕树外,还要求闽县、侯官、怀安、长乐、福清、连江等十二个县也遍植榕树。福州至熙宁间(1068-1077年)已经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他转任福建转运使后,又下令福州至兴化、泉州、漳州沿途各县,在沿路两旁皆植榕树。

  福州早在晋代严高任太守时就开凿了西湖和东湖。由于常年失修,东湖堵塞。雨季时溪流无所归宿,田园被淹成泽国。遇到旱季,农田干涸,农民颗粒无收。蔡襄便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清理东湖,恢复旧时的五个水塘,解决了1000多顷农田灌溉问题,保证了旱涝保收,受益的8000多户群众无不高兴万分,自发建祠纪念蔡襄的功绩。

  福州的晋安河原来是条“护城壕”,又短又窄,由于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水流不通。蔡襄经过实地考察后,发动群众拓宽晋安河河道,并南北延伸,北至新店的北峰山脚,经琴亭而下,过水部和象园,  直通闽江,成了沟通福州南北的大运河,并命知县樊纪在晋安河上架了13座桥。与此同时,还开通了一条从西湖到晋安河的渠道,并将城内的各条河道连成一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网。在福州的历史上,是蔡襄第一次将内河与闽江连接起来,不但解决了城市供水、防火、防涝和污水处理等问题,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水产养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文化品位。

  蔡襄初到福州时,了解到当地有一些不良的风俗习惯。家里有人病了不去求医,而是找巫医,有些人往往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死亡。他便委派当地群众信任且有威望的名医何希澎从《太平圣惠方》中选出了6096方适合福州当地的药方,刻板公布在牙门左右,并立碑于虎节门东总门之西,供群众选用,还在石碑对面建了一座医学堂,聘请名医,以师带徒,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针对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严重,百姓不堪重负等问题。蔡襄亲自撰写了《福州五戒》和《戒山头斋会》,作为法令颁布,要求百姓遵守,极大地破除了旧习,净化了社会环境,也减轻了群众负担。

  蔡襄认为,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能否得到发展,关键在人才。他把兴教办学、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福州名士陈烈、陈襄、周希孟、郑穆等人精通五经,闽人号“海滨四先生”。蔡襄便聘请他们来讲课,传授经学知识,大受学生欢迎。福州经学得到  了很快的发展,为后来福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蔡襄两知福州,虽然前后不到五年时间,但他造福一方,得到了福州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当他离任时,百姓争先涌到衙门,请为他立德政碑。尽管当时官府不许,但民众还是私刻于石,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万安济众  海丝增色

  泉州的万安古渡地处洛阳江和泉州湾交接处,是福建南北交通的要道。过去来往的行人和货物都是通过小舟往返摆渡。遇到刮风下雨,水急浪高,常有舟没人亡,损失惨重。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和王实先后两次在波涛间架起了浮桥,然而一遇到台风,前功尽废。当地百姓迫切希望有一座石桥飞架南北,使天堑变通途,保一方平安。民间传说,有一次,蔡襄母亲卢氏到泉州探亲回来,途经万安古渡。船离渡口不远,快到江中心时,突然狂风恶浪。眼看就要翻船了,突然天上传来了“蔡状元要过渡,请海龙王保平安”的声音。顷刻间,海上风平浪静,小船安然无恙。这时,人们才发现船上坐着一位孕妇,一问才知孕妇的婆家姓蔡。众人纷纷向卢氏道谢。卢氏当场表示,如果出生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一定要建造万安桥。

  蔡襄从懂事时起,就牢牢记住了母亲的嘱托。至和元年,蔡襄第一次知泉州,因为途中丧子又丧妻,直到次年二月初七才到泉州。六月便移知福州。由于此次任职时间短暂,蔡襄来不及具体参与建桥事宜。嘉祐三年(1058年) 三月,他复知泉州。此时,万安桥建设工程面临严峻的困难。一是资金短缺,面临断炊之急;二是七个桥墩多次下基均被水流冲走。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蔡襄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自己带头捐薪。其老家枫亭有200石田地,母亲卢氏也捐出160石助建万安桥。在蔡襄母子的带动下,当地民众都踊跃捐资。民间传说,观音菩萨也被蔡襄的义举感动了,变成美少女站在万安渡船上,称谁能将银元扔到她身上,她就嫁给谁。不少财主闻风而动,抬了一筐又一筐银元来,但就是没有人能将银元扔到美少女身上。等到太阳下山了,美少女将银元全都送到建桥工地,忽然不见了。人们这才知道是观音普萨显灵助修万安桥。

  为了解决桥墩立基问题,蔡襄多次深入工地,拜访有识之士,集思广益,采用“筏型基础”的办法,就是将大条石纵横交错铺设在海底,终于叠起了桥基。接着采用“浮运法”,用船将每块长30多尺、宽8尺、重10吨的桥面石板,运到两个桥墩之间,利用海水涨跌将巨石板架上桥墩。

  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这座长600尺、宽15尺,共有47孔的万安桥终于大功告成,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大桥建成后,蔡襄撰写了153字的《万安桥记》,记述了建桥的有关情况,并把参加建桥的卢锡、王实等人的名字刻在碑上,只字不提自己所作的贡献。他把建桥的功绩归功于人民群众,没有贪天之功为己有。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有人称蔡襄的碑文、书法和万安桥为“天下三绝”。

  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接受户部尚书李常的建议,在泉州设立了市船司,即海关,有力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建的茶叶、陶瓷、蔗糖、桂圆干、荔枝、青靛和纺织品等土特产,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向海内外。万安桥为海上丝绸之路增添了色彩。

  茶香九州 荔谱流芳

  仙游县早在唐代时就已是闻名的茶乡。唐代御史中丞郑良士曾留下了大飞山品茗的诗句。当时九鲤湖、九座山、大飞山等地都有成片的茶园。圣泉村的“郑宅茶”更是闻名遐迩,有口皆碑。到了清朝还被列为贡品。乾隆皇帝更有诗赞“郑宅茶”。仙游早在宋代就已盛行品茶、斗茶之风。宋代文学名家刘克庄、理学家陈宓和大书法家陈谠还在大飞山小溪旁品茗吟诗,构筑了曲水流觞的意境,被誉为仙游的“兰亭”,他们写下的“煮茗”“茶碾”“蒙泉”“挹飞”等摩崖石刻印证了这段历史。青少年时的蔡襄就读于仙游县学,无疑闻到了浓浓茶香,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这也为他今后撰写《茶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庆历七年(1047年),蔡襄由福州知州转任福建转运使。转运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管理茶税,监制贡茶。当时的建宁府建安县北苑茶园生产的大龙团茶饼作为贡茶,已崭露头角,颇具名气。但茶园面积小,产量低,供不应求。蔡襄上任后,深入调查研究,与茶农一起研究制定茶园发展规划和提高产量的具体措施。他亲自监制贡茶,首先从包装工艺上创新,将原来8饼一斤的大龙团茶改为20饼一斤的小龙团茶,并在茶饼外包装表面用凹凸模,印上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边缘还描绘花草图案。茶饼形状除了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形、椭圆形、菱形的,小巧玲珑,将艺术文化与茶文化融为一体,人见人爱。其次是严把小龙团茶的质量关,采用鲜嫩的茶芽作为原料精制而成。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评价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十二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仁宗尤为珍惜,虽辅相之后,未尝輙赐”。

  建安北苑的贡茶,在蔡襄监制之前,每年只有几十饼的产量。蔡襄担任转运使后,茶园扩大了,产量也提高了。到元丰年间(1078-1085),每年有1.6万片左右,到宣和年间(1119-1125) 则猛增到4.7万饼左右。

  皇祐三年(1051年)11月,蔡襄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撰写了《茶录》一书。《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汤、蟠盏、点茶十目;下篇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随着《茶录》的  传播,福建的茶叶在全国的知名度倍增。建安不但成为宋代制茶和茶文化的中心,而且宋代的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蔡襄为福建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