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庆历名臣蔡襄(3)
【发布日期:2025-01-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金添】

        编者按:近日,历史纪录片《北宋名臣蔡襄》在中央电视台与福建电视台播出。仙游县文史学会名誉会长陈金添先生担任该片顾问,此前曾为剧组主创详细讲解蔡襄生平事迹,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将陈金添先生所撰写的关于蔡襄的文章进行刊登,以供读者品鉴研读,一同领略北宋名臣蔡襄的风采与魅力,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蔡襄故里赤湖,素有荔乡之美称。早在晚唐时,清源节度使、鄂国公留从效就从安南引进了一批优良的荔枝品种,在赤湖之滨种植。  到了宋代,这里已是“烟火万家,荔荫十里”。蔡襄曾写下“闽州纵有千千树,未抵故园气味长”的诗句。南宋宰相陆秀夫随末帝赵昺来枫亭时,还在忠惠草堂写下了“遐思当年端明在,荔树棠荫赤岭春”。

  宋代的仙游县尉黄岩孙在《仙溪志》中称“邑中植荔惟枫亭为宜,然皆不若产于赤湖者为佳。”蔡襄生在赤湖,长在赤湖,难免对故乡的荔枝情有独钟。多年后,他曾到漳州、福州、泉州等地为官。而这些地方都是荔枝生长的重要产地。强烈的家乡情怀和荔枝情结,促使蔡襄于嘉祐四年(1059年)8月24日,在泉州安静堂创作了《荔枝谱》。在《荔枝谱》一书中,蔡襄对当时福建的32个荔枝品种加以比较,指出了区别的方法,对荔枝的栽培地方、适宜气候及变异关系都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这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荔枝学专著,至今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目前已被译成英文、法文版等20多个语种,流传国外。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编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将此书誉为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宋代四家 独步当世

        蔡襄不但是政绩突出的官员,而且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化名家。他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也是颇有成就。他先后创作了400多首诗歌,700多篇散文,都被收进了《四库全书》。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清遒粹美”。朱熹也称赞他“文学皆有以过人者”。

  蔡襄一生最大的文学艺术成就当数书法。他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蔡襄作为承唐启宋的一代书法大家,在引领时代潮流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在唐代严格的法则和宋代自由的意趣之间搭起了一座技巧风格桥梁;他针对宋初卑弱的书风,明确提出以魏晋风度与盛重气象为归,并从技巧、格调等方面加以整理,为宋书尚意于打了坚实的基础;又是他在创作上有意无意的抒发意识,促进了宋书尚意以成熟的态势席卷书坛。

  蔡襄的书法师承唐代的虞世南和颜真卿,并取法晋人钟繇和王羲之父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潇洒劲逸。蔡襄在楷书行草方面齐头并进,尤其是善写丰碑巨额的绝招,是苏、黄、米等同朝的书法家所远远不及的。当时,朝廷上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书法界名流,都对蔡襄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宋史说:“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早在康定元年(1040年),蔡襄刚调到京城,仁宗皇帝便命他书《尚书·无逸篇》,悬挂在讲读阁。皇祐三年(1051年),又命他书《元舅陇西王碑》。皇祐五年(1053年)又命他书《奉神述》碑。仁宗对蔡襄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赞叹不绝,用飞白大书“君谟”二字赐之,寓意他是皇帝的参谋助手。之后赐蔡襄紫金鱼袋,晋升为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上骑都尉,并赐封蔡襄母亲为“仁寿郡太君”、葛夫人为“永嘉郡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仁宗是蔡襄地地道道的书法粉丝。

  与蔡襄同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对蔡襄的书法也是赞誉有加,称他的书法“独步当世”,“其字尤精劲,为世所珍”。宋四家中的苏、黄、米三家对蔡襄的书法几乎是异口同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苏东坡对蔡襄的书法更是极力推崇,不遗余力。他曾多次强调“蔡君谟为近世第一”,“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自有国以来,当以君谟为第一,”还称“其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上下,唯羲之父子过之。今世再有王羲之,乃可议君谟书。”“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与不知者言也”。“仆尝论君谟书为本朝第一,议者多以为不然,或谓君谟书为弱,此殊非知书者”。苏东坡不厌其烦,多次对蔡襄书法的大力推荐,在书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致南宋宰相周必大说:“蔡忠惠公为本朝第一,苏文忠公言之矣,谁敢改评。”

  黄庭坚作为苏东坡的学生,与其师一样对蔡襄的书法倍加赞赏,称“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也”。米芾在与宋徽宗论书法时,直言不讳地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而自己是“刷字”。在他看来,勒字有镌刻金石之意,蔡襄的字远远高于自己和苏东坡、黄庭坚及蔡京等人。他还美言“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精通书法的宋徽宗认为“蔡君谟书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颜真卿)”。宋高宗也称蔡襄书法为“本朝诸臣之冠”。

  蔡襄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由于蔡襄“颇为珍惜,不妄与人”(欧阳修语),因此留下的书迹不多。墨迹有《谢赐御书》《茶录》《荔枝谱》等;攀崖石刻有鼓山的“忘归石”“国师岩”,屏山的“茗泉”,伏虎岩的“伏虎胜景”等;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万安桥记》。碑记写得刚劲有力,是我国著名的碑刻。琅琊王王世桢评说:“万安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芳名不朽 万古受知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出知杭州。次年5月,被授吏部侍郎、南京留守兼应天知府。这年10月, 因丁母忧回仙游未行。治平四年(1067年)8月16日,蔡襄在仙游枫亭家中去世,终年56岁。神宗皇帝得知后,为之扼腕,特赠吏部侍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5月,被孝宗追赐谥“忠惠”,即忠于国家,惠泽于民之意。

  蔡襄为官37载,曾三次为京官,7次为地方官,无论是当京官,还是当地方官,他都始终忠于职守,执政为民,为民请命。晚唐时,泉州、漳州一带人户每年输纳身米五斗,宋初却提高到八斗八升八合,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蔡襄从当漳州军事判官起,经过15年的努力,多次上书,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减半。他得知福州的厢军被派往广南等地服役,由于水土不服,一些人染上瘴毒,等到服役期满回来后,“大半死损”。蔡襄便要求朝廷将厢军安排在附近军州,轮换交替,使福州兵勇受益良多。福州百姓感恩不尽。

  蔡襄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从嘉祐六年(1061年)起,他担任了四年的三司使,总管国家的财、粮、盐、铁,号称计相。他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到离职时,财务分文不差。他清廉的作风也感染了亲朋好友。其弟弟蔡高不幸因病在太康去世。县里人看其家境贫困,就筹集了一些丧葬费,其妻程氏哭着不接受,说不能污了其夫之名。

  蔡襄淡泊名利,不为高官,只当好官。仁宗皇帝特别喜欢他的书法,在旁人看来这是他巴结皇帝,往上晋升的资本。可是,当皇帝的爱妃去世后,令他书写墓志铭,蔡襄竟推辞不写,称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是待诏之事。英宗皇帝因有人诬告而对蔡襄产生误解。蔡襄因在家里照顾生病的母亲未能及时上朝,受到了英宗皇帝的责难。蔡襄私下里对人说,我不图高官,只要有一份俸薪能养活母亲就行了。

  蔡襄崇尚儒教,重亲情重友情。欧阳修称蔡襄为官37载,其母到去世时享福36年。蔡襄弟弟在河南去世,蔡襄千里扶柩送回枫亭埋葬。范仲淹、苏舜元、苏舜钦等友人去世了,他又是撰写祭文、撰写墓志铭,还到坟前去吊唁。同僚尹洙因受诬告含冤而死,家里穷困至尽,蔡襄竭力为他申诉平反昭雪,恢复其生前所得待遇。

  蔡襄堪称一代完人,其人格魅力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和怀念。 欧阳修称赞说,巍巍高大的蔡襄啊,实在是出众卓绝。他使百姓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病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他们如此幸福?谁能不思念蔡襄啊!南宋大儒朱熹曾赞誉:“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清代大学士蔡新更是在蔡襄墓前的望柱上题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