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保护哪家强?来看涵江法院的“成绩单”!在莆田涵江,有这样一股司法力量正悄然改变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格局。涵江区人民法院“三力”齐发,提升矛盾化解力、汇集解纷聚合力、加大保护影响力,成功亮出“护知产、助创新、促营商”新名片,一系列亮眼成果让辖区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步入了全新阶段,快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提升知识产权矛盾“化解力” 当前,许多KTV、娱乐会所存在未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音集协)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并支付使用费,却向不特定公众提供音集协享有放映权和复制权的音乐电视作品的现象,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涵江法院在收到音集协提起的批量诉讼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方面,与莆田市贸促会、莆田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国际商会理事单位莆田市娱乐协会携手,共同走访多家涉案娱乐场所,不仅向其释法说理,还深入分析其中的是非得失。另一方面,该院将典型案例重点向娱乐行业进行公开宣传,成功引导一批处于观望状态的经营者积极与音集协协商签署《音像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或续签合同,音集协也针对已支付使用费的被告申请撤诉。 该系列案件的圆满解决,正是涵江法院提升知识产权矛盾“化解力”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知识产权纠纷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涵江法院坚持内外协调双向发力,采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的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知识产权案件的引导和疏导环节倾斜,为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涵江法院与中国贸促会莆田调解中心积极联动,充分发挥府院联动的强大力量,依托贸促会在商事行业中的协调联络能力,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诉前调解工作。目前,已委派调解80余件涉及食品商标侵权、知名服饰商标侵权、医疗商标侵权、学校或教育机构著作权侵权等典型侵犯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其中成功调解并执行完毕的达40余件。 汇集知识产权解纷“聚合力” 据悉,近年来,涵江法院聘请特邀调解员助力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特邀调解员借鉴调解成功的案例及典型判例,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以生动的案例说法,引导双方当事人商定合理的赔偿金额,使赔偿能够切实履行。 在处理某厨卫股份有限公司、某健康产品有限公司针对市面上侵权商家提起的批量诉讼时,原告提出了上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赔偿请求。调解员叶文林积极与被告方联系,了解到被告均有一定的调解意向,但面对高昂的赔偿费用,缺乏赔付能力。 特邀调解员综合考虑终端商户的经营规模、销售情况、侵权情节等因素,引导双方当事人商定合理的赔偿金额,并将实际履行能力作为首要调解考量要素。向原告方说明,缺乏执行可能性的高额赔偿判决只是纸面上的权利,并引导原告将主要维权重点从末端的销售商转移到上游源头侵权产品生产商,否则侵权行为难以得到根本遏制,只会反复出现。同时,向被告方借助调解成功的案例及典型判例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让被告认识到自身的侵权行为,及时下架侵权链接并支付合理的赔偿费用。 “担任调解员期间,我接到不少案件,被告对侵权事实大多不持异议,但原告提出的高额赔偿金往往是双方矛盾的争议焦点。我们既要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被告的实际履行能力。只有可履行的调解,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的双赢效果。”调解员叶文林说道。 自2024年8月聘任调解员以来,已成功化解纠纷70余件,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效能。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力” 涵江法院秉持排查化解走在前、普法宣传见实效的理念,近年来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工作。结合辖区内商户分布的集中程度,选定知识产权诉源治理商城服务点、后度社区、顶铺社区、涵中社区、卓坡社区为重点宣传阵地,通过向商城商户、社区群众发放知识产权宣传册、提供普法答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审判影响力延伸到基层一线。 “一个好案例,胜过一沓文件”。涵江法院不定期发布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以涉著作权侵权纠纷、商标权纠纷等不同领域的裁判案例为代表,以类案的裁判尺度为指引,为生产者、经营者划定行为边界,引导商户衡量侵权风险及代价,有效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去年4月底,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在涵江法院举行。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以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为原型,通过庭审争议焦点归纳、原被告举证质证、法庭调查及辩论等环节,真实还原庭审过程,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流程。 涵江法院以模拟法庭为契机,为学生构建起知识产权侵权及保护的法律框架,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及合规方式开启创业之路。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下一步,涵江法院将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不断创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打好多元联动、高效解纷、常态普法的“组合拳”,持续锤炼司法护企的“硬功夫”,共同谱写涵江知识产权事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