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3月29日上午,由省文旅厅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周末戏相逢”文化惠民活动,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崇公祠前开演。这场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当莆仙戏方言三句半《周末戏相逢》的欢快旋律响起,巡游队伍如同流动的画卷在青石板路上徐徐展开。稚童踮脚模仿着演员的身段,老者端着茶盏浑然忘饮,商贩们倚在朱漆斑驳的门框前会心而笑——这幕市井百态,恰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场景。古筝与琵琶的珠玉之声,二胡与竹笛的婉转相和,民乐合奏《云宫迅音》将现代编曲注入千年乐器,在古祠堂的飞檐下编织出穿越时空的乐网。 经典与新创的碰撞在此刻迸发耀目火花。现代小戏《红色乞婆》以革命故事重塑传统程式,女主角连大妹“疯乞婆”的夸张表演中暗藏家国大义;莆仙戏经典折子戏《迎春牵狗》则用诙谐的肢体语言,让宋代话本中的人狗趣事跃然眼前。当《青玉案·元夕》的悠扬旋律在雕花戏台上流淌,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与街边摇曳的灯笼相映成趣,完成了宋词意境与当代审美的诗意共振。 最令人称道的当属莆仙戏特有的千年古韵之美。《郑文豹·听镜卦》中旦角水袖翻飞间,将闺中少妇的相思愁绪演绎得百转千回;《春草闯堂·抬轿》则以“轿舞”绝技惊艳全场,演员们通过肩颈的韵律颤动,将主仆易位的喜剧冲突化作流动的雕塑。这些传承千年的表演范式,在青年演员的创新演绎下,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这些老戏骨的身段里藏着我们莆仙人的文化密码。”现场观众陈老先生感慨道。作为国家级非遗,莆仙戏正通过这样的惠民舞台实现活态传承。莆田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创新文化供给方式,让传统艺术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 (开美 建伟/文 徐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