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解锁莆仙戏:邂逅诗词里的梨园雅韵
【发布日期:2025-05-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翁萍】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古老的剧种,宛如遗落的珍珠,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璀璨。莆仙戏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八闽大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让我们随着诗词的波涛,走进莆仙戏的奇幻世界,感受它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的独特韵味。


  【中原南渡】莆仙戏的历史渊源


  “自汉武徙其民于江淮间,永嘉板荡,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据复有元从而南;及宋氏都杭,诸名家又益南矣,华俗由是丕变。” (自汉武帝将百姓迁徙到江淮地区后,永嘉之乱时,士族开始南迁;到了王氏割据时期,又有士族随之南下;等到宋朝定都杭州,众多名家大族也纷纷南移,中原的风俗文化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人彭韶在《八闽通志序》中以精练笔触勾勒出中原文化南迁的波澜壮阔,为莆仙戏的起源埋下伏笔。

  莆仙戏的历史源远流长,与中原文化的南迁密不可分。永嘉之乱后,中原士庶为避战祸举族南迁,将宫廷教坊的雅乐与百戏技艺带入闽浙大地。莆田,这座曾被《列子·说符》称为 “越人机” 的神秘之地,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原始信仰,成为戏剧萌芽的温床。

  刘克庄诗云:“鲜妆服出空巷,钿车绣毂来塞涂。”(百姓们盛装打扮,倾巢出动,连巷子都空了,华丽的车辆堵塞了道路。出自刘克庄《观社行·用实之韵》)生动地描绘出南宋社日里,莆仙百姓倾城而出观看百戏的盛况,见证莆仙戏在民间的深厚根基。


  【傩风古韵】莆仙戏的文化源头


  “ 烟熏野狐怪,雨熄毕方讹。惟有三彭黠,深藏不畏傩。” (用烟熏走野狐这类怪兽,用雨浇灭毕方这种妖怪,只有三彭最狡猾,躲在深处不怕傩公来驱赶。出自刘克庄《观傩二首》)

  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傩仪中的驱邪场景。在古代莆田,傩仪不仅是驱逐鬼神的宗教仪式,更是戏剧艺术的源头活水。面具、化装、动作等元素,带着原始的神秘力量,融入早期莆仙戏的表演之中。随着时间推移,莆仙戏在祭祀仪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包孕着戏剧元素的仪式,成为戏曲源头形态。而其他的杂剧、百戏也裹挟在民俗风情之中,依托迎神赛会、节日庆典的背景上演,逐渐成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为莆仙戏的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万人空巷】莆仙戏的魅力难挡

  “ 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 (人们纷纷卸下官袍,放下手中要紧事,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忙碌起来,大多数人都聚集在戏台观看演出)

  在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回到故乡莆田,目睹了莆仙戏在当地演出的盛况,遂赋诗以记之。寥寥数语,勾勒出莆仙戏的独特魅力。开演前,城中巷陌人声鼎沸,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戏场。戏场外,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戏台内,金蟒绣袍、水袖翻飞。士绅与贩夫同坐,稚子与老妪共赏,水磨腔唱尽忠孝节义,全场沉浸其中,连檐角麻雀也似在应和。莆仙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兴化大地的文化图腾,让千年古城在戏曲声中焕发别样生机。


【故事流芳】莆仙戏的题材内容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   ” (青年男女一起看集市上的表演,纵情谈论楚汉相争时鸿沟分界的往事。都来不及为山河的变迁而惋惜,一听到虞姬的故事就充满了忧愁。出自刘克庄《田舍即事十首》)

  莆仙戏的题材广泛,涵盖历史故事、婚恋故事、传奇与神话故事等。历史故事类的戏剧受南宋盛行的 “讲史” 之风影响,楚汉之争、霸王别姬,以及北宋名将狄青夜取昆仑隘等故事被搬上舞台;婚恋故事以崔张故事为代表,在南宋勾栏瓦舍传播,莆仙戏可能将其改编为美满结局,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与审美趣味;传奇与神话故事类的戏剧如《昆仑奴献宝》等,通过歌舞演绎神奇的故事,展现莆仙戏的奇幻色彩与浪漫情怀。

  莆仙戏的发展历程,是中原文化与闽地民俗相互交融的生动体现。它从祭祀仪式中的歌舞表演逐渐演变而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成为莆田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莆仙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