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莆田,已经难觅蓑衣的影子,会制作蓑衣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白沙镇广山村柯玉科凭借勤劳灵巧的双手传承这门尚在时光里的老手艺。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山脚下的柯家,大老远就传来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敲打声,只见柯大爷正挥汗如雨,将一根根木楔牢牢嵌入木桩中,尔后,开始编织。编织时,他那双粗糙的双手灵活地穿梭于木桩中,席草飞快缠绕、捆绑、缝线,手指灵活地穿梭于木楔间,草席在手中飞快缠绕、捆绑……在忙碌而精细的编织中,一件传统的手工蓑衣便渐见其形。据介绍,草编需要大量席草,为此,他们便到永泰那边买材料回来自己加工。 人们在风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劳作场景,曾是闽南农耕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塑料雨具的异军突起,这种古老的防雨用具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珍贵的“乡村记忆”。 常年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柯玉科和吴芬华俩夫妻坚持用棕叶手工制作蓑衣,用一“蓑”烟雨书写了自己的平凡岁月。透过这一“蓑”烟雨,我们得以窥见这份传统技艺的厚重历史与现实。 今年72岁的柯玉科从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手艺,至今已有59年。他告诉记者,蓑衣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做一件蓑衣大概需要5天时间,要经过割棕片、晒棕、梳棕等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需纯手工完成,考验着制作工匠的手艺和耐心。 在跟记者谈及自己为什么当初会选择这种冷门的手艺?如今为什么要坚守下去?他坦言,当初纯属是为了家庭生计,那时一件蓑衣才卖十二三元;而现在则纯粹是为了传承,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山外跑,有几个人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为了不失传,他希望有人找他学艺,他将无偿收徒,把编织蓑衣的技艺一股脑儿全部传授。同时也为了开拓市场,他开始琢磨尝试产品的多样化,以此来迎合市场需求,比如编织棕垫、沙发垫等,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至于材料,他说制作一件蓑衣,需要从上百片棕树皮中精心挑选,再经过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虽然选材和制作过程如此不易,但他却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用匠心与智慧守护着这份古老的技艺,编织出一件件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蓑衣。每一个细节,他们都精心打磨,力求完美。他们的匠心与智慧,在这份古老的技艺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岁月流转,他们对蓑衣编织的热情却始终如一,用双手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蓑衣编织的工艺也颇有讲究,如领口、手部、披肩、前裙以及口袋,都是通过缚绳巧妙地连接起来,而每个部位的编织方法也各有差异,使用的针也种类繁多。记者注意到,他家墙上的那个竹篓里,就插着长针、短针、扁针、两面针、领口针、图索针以及里子针等。“我刚开始做蓑衣时,手经常被针扎到,疼得都想放弃,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他坚信,择一事就要终一生,只有踏实地做好一件事,就必定会有所收获,并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在谈及蓑衣与塑料雨具两相比较时,他说蓑衣不仅透气性好,而且功能多样,尤其是在田野里劳作时,戴上斗笠,穿上蓑衣,便可轻松抵御风雨。 柯玉科夫妇编织的不仅仅是蓑衣,更是一种传统符号与历史记忆的融合。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诉说着古老的工艺故事。他制作的蓑衣,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一件件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如今,偶尔会有客人上门订购,有时他们也会拿到市集出售,买的人多是为了一种回忆,也有一些院校的师生买去做道具或作为工艺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