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泽(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基础配套建设项目从申报到获批,仅用3天;涵江德濠智造谷项目从签约到交地再到开工建设,70天完成…… 这般亮眼的“涵江速度”,靠的是什么? 答案是“少跑快办”! “少跑”的是企业或群众,便捷办事少跑腿;“快办”的是政府部门,主动服务快速办。涵江区通过“少跑快办”,着力提升基层审批服务效能,推动项目建设往前跑。 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涵江速度”折射莆田营商环境之优,展现了莆田“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实干姿态。一个个“加速度”,托起“项目强、产业强、莆田强”。 1 营商环境,好比企业生长的土壤。土壤肥不肥,直接关系到经济这棵大树的活力。 涵江区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要,让服务跑在项目需求前,护航项目提速建设。 首先,“项目审批帮帮团”在行动,从“跑腿审批”变“审批上门”。 针对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流程长的情况,组建了一支由住建、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行政服务中心等组成的“项目审批帮帮团”。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项目代办专窗”,采取“并联审批”,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40%。更贴心的是,提供审批“上门服务”——指导、代办、导办一条龙,在政策咨询、申报策略、注意事项等全方位指导。这服务,暖到企业心坎里。 其次,“五证同发”改革,从“跑多部门”到“一次办齐”。 过去,企业从拿地到项目开工,依次办理证件涉及多个审批阶段、审批环节和审批流程,需要多部门往返多次跑动,耗时较长。对此,涵江区从“等企业上门办”变为“下企业帮助跑”,推进“五证同发”审批改革提速,深化“五证同发”改革,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莆田模具产业园(国投一园)项目就是受益者:今年2月底启动相关办证工作,3月12日前完成“五证同发”,取得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有力保障项目第一时间开工建设。企业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莆田模具产业园(国投一园)项目,短短半个多月时间拿齐五证,有力保障项目第一时间开工 2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涵江区聚焦“少跑快办”,让审批“瘦身”,让服务“强身”,打造高效、便捷、温暖的政务服务生态。 “一窗受理”实现全覆盖。在全区各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采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大厅窗口布局全面优化,设置了全科综合受理、不动产登记、投资项目代办等“一窗受理”窗口,1087个事项纳入综合窗口,提供“一门、一窗、一网”便捷服务。此举有力解决了传统政务服务“多窗跑、重复提交材料、流程繁琐”等问题,为办事企业和群众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拿“水电气联合报装一件事”来说,传统模式下企业需分别向多个部门申请,流程繁琐。改革后,一个端口统一受理;对于系统可调用的电子证照,企业无需重复上传,减少重复提交材料50%以上。 再如“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涵江区将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核验、食品经营许可、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规范管理、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等多个事项整合集成,申请人线上“一表申报”“一次提交”,线下“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同时完成所有业务办理。该模式破解了经营者“多窗办理”“多次跑腿”的难题,提升了餐饮行业准入准营的便利程度。 在涵江区开小吃店的连女士深有体会:在区政务中心市场监管“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工作人员的帮代办下,仅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全部开店手续。 此外,涵江区梳理出36个可采取告知承诺制的高频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服务。企业、群众可通过邮政寄递、电子扫描等方式,补正容缺材料,实现“少跑腿”。 群众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窗口办理业务 3 服务永无止境,创新永不止步。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带来新的机遇。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涵江区推出区级“跨省通办”事项94项、“省内通办”24项和市内“全域通办”317项清单。通过打破地域壁垒、借助技术赋能、优化服务流程,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不再需要“多地跑”“折返跑”。 涵江区“少跑快办”系列举措,正是莆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莆田坚持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项目建设之“进”,一切要素跟着项目跑,一切服务围着项目转,一切资源冲着项目去。 前不久召开的全市效能工作专题会,再次强调要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办事更为高效、诉求更快解决、服务更得民心。 当“营商”成为城市自觉,“赢商”便成为必然结果。如今的莆田,正以高效政务、贴心服务浇筑投资兴业的沃土,让企业在这里扎根有底气、发展有活力。 涵江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助力福建长城华兴玻璃有限公司破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