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读着苏轼的《浣溪沙》,我仿若来到一个古朴村庄,青绿绿的麻叶扑入眼帘,依稀闻到煮茧的清香。其实,翻开诗页走近苏轼,你会发现苏子之夏皆美如画。 苏轼的夏日是冰凉爽口的美食诱惑。苏轼在《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中写道:“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此词以物传情,巧用回文,写一位闺楼女子夏日午休后,为了清凉,取藕拌冰,做成冰沙,置入碗中拌入蜂蜜或红糖,冰碗藕就清新出炉。清凉美味的冰碗,要与相爱之人共同享用,才有意义。这时多情女子手捧冰碗送给丈夫,冰碗亦冰红她的手,愈发让人爱怜。丈夫看见了碗中的藕,随即打趣道:“这藕丝真长呀!”女子淡然回笑道:“你笑藕丝长,孰不知长丝藕还在笑你呢!”清凉的风吹来,一碗冰藕解暑,还有相爱的人在身旁,苏轼的夏日该是多么冰凉惬意幸福哦! 苏轼的夏天是漫天风卷,暴雨突降的豪迈壮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把暴雨骤降、瞬间变脸的夏天描绘得妙趣横生。暴雨前黑云翻滚,远山依稀可辨;霎时大雨倾盆,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倾倒。正当人们震撼暴雨壮观场面时,一阵狂风席地卷来,瞬间吹散乌云和大雨。忽而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空灵静美。这西湖的雨啊,如此豪迈壮观,变脸神技颇得苏子欢心。以至于他五十岁时还念念不忘,故地重游,赋诗抒情:“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苏轼的夏天是夜凉似水,月色如银的宁静祥和。他的《赤壁赋》有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首词赋描绘了夜晚的凉爽和月色皎洁,以及水天相接的旷淼,友人相聚的雅趣,表达了夏季的宁静祥和,同时也展现出苏子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在这首词中,苏轼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把夏天的美好宁静描绘得惟妙惟肖,读来让人仿若置身于凉水笼月、物我两忘的奇妙之境,可不就是“羽化而登仙”乎? 苏轼的夏天亦是杖藜徐步、寻得浮生一日凉的悠闲自得。“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词出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夏末之际。当时苏轼谪居黄州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于是便有了“杖藜徐步、寻得浮生一日凉”闲适生活状态。词中上片写景,从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景物描写,把镜头推移到人物特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拄藜杖在乡村野外古城墙边,慢步徘徊,惬意悠然,不觉已是夕阳漫天。凉风徐来,词人恍然觉得昨夜这场雨下得甚好,又能使自己这样的漂泊之人静享一日清凉。词中静动结合,清新淡雅,把“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情逸致,尽在其中体现。 苏轼的夏天是美味佳肴相伴,是风着雨的豪迈壮观,是风清月朗的宁静祥和,亦是寻得浮生一日凉的悠闲自得。品读其诗,如同穿越时空陪其度夏,清凉一季,潇洒若仙。这般夏日,实在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