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一种灵魂出走的欲望?我相信,《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可以给出答案。 跟随塔拉的步伐来到爱达荷州的群山之间,有一种原生家庭的窒息感迎面而来。在读到“在世界的尽头,美国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接你回地下室”时,我真切感受到父爱力量的强大。然而,读到父亲拒绝送塔拉接受正规教育,拒绝治疗,让塔拉在废料场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最终将塔拉推向大洋彼岸时,这份以爱为名的“爱”,或许已经悄然间成为枷锁,粗暴打压着塔拉对自由的渴望。“他没有什么影响我,没有被什么东西影响”。如果说父亲是专制封建的,那么哥哥肖恩则是双面棱柱。面对塔拉的窘迫,哥哥肖恩递给塔拉百元美钞,而后却将塔拉的头按进马桶,以暴力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羞辱着塔拉。暴力与善意,肖恩将两者融于一身,塔拉也从未想过自己的哥哥会这样对她吧。与此同时,母亲的缄默,又宛如利剑般刺向塔拉。她怂恿塔拉“不要留下来”,却在塔拉需要她时失声,让塔拉独自面对家人的审判台。这种矛盾,就像是藤蔓在不停纠缠,构成了家庭最诡吊的生态闭环。 而塔拉觉醒的最大功臣,还是教育。是哥哥泰勒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戳破了这个家庭叙事的黑暗。带着哥哥泰勒的鼓励,她在废料场自学代数,在社区大学挑灯夜战,终于叩开了剑桥和哈佛的大门。带着不同的历史观、社会学的观点走进,塔拉尝试批判性地思考原生家庭,他们做得对吗?以柏拉图“洞穴的寓言”作比。曾经在洞穴中的塔拉,以为父亲的叙事就是唯一真实。而教育,就是那场照亮塔拉灵魂深处混沌黑暗的“火光”。塔拉开始怀疑阴影的真实,开始寻找光源的锚定点,不断地成长。当家人集体否认了肖恩的暴力,企图以爱对塔拉进行认知绑架的时候,她曾经怀疑过自己,但是又马上站到了真实的一边,甚至不惜与家人割裂。她不妄想改变父亲,也不把自己看作“受害者”,而是接纳过去,不绑架未来。塔拉把痛苦作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在接纳中获得真正的独立,就像她说的:“我知道我已改变,但我不会让它的痕迹消失,我要让它的痕迹生长。” 父亲和肖恩的“爱”是在认识有限的情况下扭曲的爱,以所谓“真理”去禁锢他人,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地保护了家人。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处于这种认识之穴呢?我们认为的善何尝不是正在无意地禁锢他人呢?而教育的目的不正是为了让我们“走出穴门”,拥有不同的视域,学会不同视域中的宽容、反思,拥有自己的世界。 掩卷深思,塔拉的故事还在叩击着我的灵魂。混沌场,是自己被环境雕塑,还是飞鸟向山而来?答案就在她的觉醒之中——教育给予的观照、选择给予的存在,成长就是从敢于凝视“真实”开始,这是塔拉的,也是人类的,走出认知囚笼的永恒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