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香江风流一儒侠
【发布日期:2025-08-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旭麟】

  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以新派武侠小说家、政论家及社会活动家而闻名于世,相较于北宋年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金庸在现今华人圈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不遑多让,大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的况味。

  当年,许多男女老少,痴迷于金庸虚构的“江湖世界”,或是争相阅读纸质版本的刀光剑影,或是集体收看搬上荧屏的爱恨情仇,查大侠笔下的那些事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有甚者,以通览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诸多作品而引以为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为金庸作传,不啻为一桩富有意义的文坛盛事。张建智所撰写的《金庸:儒侠人生》一书,为我们了解金庸的生平事迹,打开了一扇明丽的轩窗。

  “一九四九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对青春勃发的金庸来说,也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特殊节点。出于理清历史与时势的脉络,方便读者阅读的思虑,作者最终以此为时间分野,确定全书的纲目。并把众多的笔墨用于下篇内容的布局和建构,对上篇的叙事则作合理而适度的节制。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金庸,有着海宁查家的显赫背景,远的家族史不说,就谈生活的同一时期。他与军事家蒋百里、与诗人徐志摩都是近亲,与钱学森、蒋英、琼瑶都能扯上关系。可想而知,生长在查氏这个江南的名门望族,金庸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以致多年后,不无欣慰地回忆:“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时代风云和社会环境,是一个人砥砺前行的磨刀石。金庸在抗战烽火中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段苦难的岁月使他锻炼了心智,收获了坚强,好似黑暗中透出的几缕光亮。

  青年金庸的远大抱负,一度在于纵横捭阖的国际舞台。参与东京审判的大法官梅汝璈,对金庸赞赏有加,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虽说遗憾的是,金庸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擦肩而过,却在日后的香江之畔,开创了自己的报业集团,以及登峰造极的“华山论剑”。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命运的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

  传记文学,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性格特征,通过故事的精彩情节呈现鲜活形象,在符合生活等特定逻辑的前提下,允许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加工,与真实性、完整性的创作原则并行不悖。在金庸缔造明报集团的过程中,这种艺术化的演绎和表达,生动再现了他左手写社评,右手撰小说的“创业艰难百战多”。正因为有了武侠小说连载的“神助攻”,集聚和吸引了一大批“粉丝”,《明报》这只小船,方才闯过崛起路上的急流险滩,驶入辉煌发展的浩瀚大海。

  从“书剑碧血露锋芒”到“笑傲江湖鹿鼎记”,金庸从容书写的群雄纷争、武林风云,历经大半个世纪的沧桑,仍在无数国人“心底波澜现”。这既是金庸人生璀璨夺目的一章,亦是全书内容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点评自有其精到之处,用了相当的篇幅剖析和解读文本,几乎囊括了他所有重要的作品。以悲剧精神开启的《书剑恩仇录》,以倒叙手法见长的《碧血剑》,以推理悬疑取胜的《雪山飞狐》,以故事离奇著称的《天龙八部》,以喜剧形式终结的《鹿鼎记》……其中,“射雕三部曲”中的《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一时洛阳纸贵,“无人敢与争锋”。及至乔峰、令狐冲、韦小宝等人物的成功塑造,在新派武侠小说领域,金庸与梁羽生、古龙鼎足而三,实则为当之无愧的“天地会总舵主”。

  作者从“侠之大者”的金庸身上,挖掘出“儒之雅者”的又一特质,使传主形象更加饱满和贴切,更为立体与多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金庸,武侠小说已“金盆洗手”,《明报》社评仍笔耕不辍,家国情怀常常占据心头。这从他一访宝岛台湾,二游故园山水,三任草委委员,即可看出一些迹象。在主持《基本法》政治体制方案的拟定上,金庸心如明镜,从大局出发,不为外界舆论非议的狂潮所动,体现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文人风骨!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告别逝水年华,宋人刘克庄的感叹未免伤感。还是查大侠来得洒脱:“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