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饮食符号与历史叙述的重构
——读陆永建《聚春园》
【发布日期:2025-08-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聚多冠盖,春满壶觞。对于闽菜的代表——聚春园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更有内涵者觉得饮食当为一种文化,吃可“吃出经验,吃出艺术”,而且“此种艺术犹如日月中天,无与伦比,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全人类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参与继承与发展,还参与此种艺术的创造,哪一种艺术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没有这么高的认识,但我以为,饮食作为一种生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条件,它在人类的发展中,确切地形成了自己的符号。比如川渝麻辣四溢,齐鲁醇厚浓郁,粤广清鲜爽嫩,苏淮清鲜平和。闽地菜系虽各有特点,沿海内地差异较大,但说起闽菜,“聚春园”无疑是其重要的代表符号。

  聚春园,原本是一家饭馆的名称,何以成为闽菜的符号呢?这在陆永建先生出版的《聚春园》(海峡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中可以找到答案。《聚春园》以清末为时间起点,围绕闽菜代表名店聚春园的发展历程徐徐铺陈,在美食与历史的交融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福建地区自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经济波动与文化交融的宏大画卷。写一家饭馆的变迁,有如早年的《乔家大院》,写的是一个院落,其实写的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进而通过个体呈现,展现历史进程,引发历史思考。这在《聚春园》中得到鲜活的再现。

  从历史的视角勾勒饮食符号,让饮食符号释放时空的醇香

  书写历史的方式很多,但从历史的视角写饮食的却不多。《聚春园》既然以“聚春园”为书名,其笔墨着重自然在聚春园这个饭馆的变迁,自然围绕聚春园这个舞台展开,加以人物的活动,勾勒人物命运的沉浮。但陆永建显然不满足于此,他在一般性叙述中,加入了大量的饮食符号,让历史小说的历史叙述与饮食符号表达深度融合,将闽菜技艺、食材变迁、饮食场所等元素转化为透视历史的棱镜,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中回荡味觉记忆。

  熬汤技艺贯穿全书,书中描写熬汤技艺十分详尽,不管是石宝忠对火候的极致追求,还是郑春发研制佛跳墙时“瘦了十多斤”的执着,都展示了“熬汤熬的不是汤,是熬人”的技艺和工匠精神。饮食之技,于汤之百味交融中,碰撞出特定历史意义的饮食符号。熬汤是技之追求,也是技之改良、创新,聚春园的熬汤,熬出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多元共生局面。

  说起聚春园,大家自然想到“佛跳墙”。“坛启荤香,三日绕梁。巧夺天工,佛闻跳墙。”如此美味,陆永建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见字咽唾。“水发鱼翅洗净去沙后,剔整排置竹箅上,放进开水锅中加葱六钱、姜三钱、绍酒二两,煮十分钟去腥,拣去姜、葱,汁弃之不用;箅拿出放碗内,排上猪肥膘肉在鱼翅上,调入绍酒一两,放笼屉中蒸一个时辰取出,拣去肥膘肉留作他用,滗去汁不用,鱼切成二寸长、一寸五分宽的块放开水锅中,加葱六钱、绍酒二两、姜三钱,煮十分钟再去腥,拣去姜、葱,滗去汁不用。”如此不厌其烦地讲述佛跳槽的烹饪程序,就是将饮食符号加以淋漓尽致呈现。制作佛跳墙,郑春发在品味菜品中物我两忘,着实享受。“每一勺的浓汤里,都浸润着菜品的秉性和嬗变。”佛跳墙的成功,以及后来的传承,既是聚春园这家百年老店的缩影,透过鲜活的食料、汤料,更能窥见百年岁月里民生百态与时代肌理的交织。这些食料与汤料,早已超越了“果腹”功能,是福州饮食符号的“味觉密码”,是福州历史的“见证者”,在蒸汽氤氲中,将历史与饮食熬成了那坛启封时令人沉醉的荤香,三日绕梁,余味悠长。

  小说中福州鱼丸、红糟肉、鸡汤海蚌、荔枝肉等名菜,写得非常生动,甚至还细致介绍了六十四件式“满汉席”,对饮食描述可谓下了功夫。陆永建并非烹饪专业出身,但对于闽菜的制作相当娴熟,就其制作的锅煀、洋煀、煨、烩、煲、灴、炣、扣、蒸、炒、炝、熘、炸、烧、焖、醉、煎、熏、烤、拌、卤、浸、腌、烙、炮等操作法都能一一讲透,建构了福州味觉谱系,勾勒出福州特有的饮食符号。这些饮食符号在岁月的洗礼下,映射着福州饮食既追求传统,又迈向革新的时代图腾。“坛启荤香飘四邻”既是个体的记忆,也是福州饮食的集体眷恋。“以味见史”,饮食符号在时代的煨炖中释放出穿越时空的醇香。

  从声色饮食描绘中窥见历史的进程,让历史在重回风云现场

  作为历史小说,《聚春园》以“聚春园”为叙事载体,通过对饮食制作、宴饮场景、食材流转等细节的声色化书写,写的是历史,写的是故事,小说要素、故事的演进、主题的浸润都是作者需要思考的。声色的饮食符号,尤其是“聚春园”这个显著的符号,无疑是故事演进的核心要素,人、事,都在聚春园这个舞台展开,味觉、知觉,记忆、体验,欢乐、悲凉都集中这一舞台中。人物在沉浮中,在追寻中、奋斗中,各自留下了身影。从石宝忠,到叶倚榕、郑春发,再到邓响云、叶仲涛,他们的命运在“掌勺”之间,各自焕发出夺目的色彩,他们构成了聚春园这家百年老店的传承节点,这些节点串联起来,正好展示了近代福州的历史变迁。

  小说对饮食制作过程极致描写,切块、焯水、水蒸、过滤、汆煮,等等,都写得十分生动。但显然,这些描述,旨在阐发主人公对饮食的追求,对饮食事业的执着与炙热。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聚春园创始人郑春发为核心,串联起石宝忠、叶倚榕、邓响云、叶仲涛等闽菜厨师的奋斗历程。他们从挑水打杂、跑堂学徒起步,历经严苛的刀工训练、火候掌控和食材认知,逐步成长为执掌大勺、研发名菜的行业翘楚。他们的经历、追求,成就,恰恰印证了普通人也能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这些饮食符号都成了小说的文化基因链,石宝忠坚守熬汤古法,叶倚榕革新糟卤工艺,郑春发融合粤浙技法……他们在不断追求中,不断革新中,让闽菜形成自己的标识。

  当然,陆永建不满足于此,他把这个饮食场所聚春园当作一个舞台,既是个人奋斗的舞台,也是历史交汇的舞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在这舞台上进行表演。比如郑春发从福州街头的小茶馆“聚春茶园”起步,在面对外资竞争、行业排挤和社会动荡时,始终坚守初心、锐意革新。他借鉴官场宴请需求,推出特色菜肴;在经营困难时,他推陈出新,推出“席票”,有如现在的充值购物卷,吸引顾客等。郑春发个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就是传统技艺、传统经营不断创新转化的过程。更为难得的是——陆永建以聚春园为舞台,将其置于福州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中,让历史人物与事件在此交织,小舞台折射出大时代。

  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在历史的激荡中,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福州因开放,特别是马尾船政兴起后,产生了一大批追求富国图强者,这些人以三坊七巷为生活圈,谱写了近代福州的光彩篇章,三坊七巷堪称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此而来。聚春园布局于三坊七巷街区中,自然形成各色人物登场的重要场所。陆永建在书中,让严复、陈宝琛、孙中山、林长民、郁达夫、林徽因、冰心、萨镇冰、卢隐等近代福州名人与聚春园深度联结,他们的活动在聚春园中展开,把这些历史人物对饮食,对时局的见解、推动,让聚春园超越了单纯的餐饮场所,成为近代中国变迁的见证者。聚春园不仅是一家饭店,更是一个时代和文化的符号,也是历史前进路上的生动注脚。

  小说生动还通过饮食描述,生动刻画了茶馆跑堂、账房先生、厨行学徒、茶客酒徒等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现市井商人的诚信与精明。这些细节构成了聚春园舞台的真实底色,反映了普通人在时代夹缝中的生存智慧,有如老舍的《茶馆》,写的不是茶馆,而是在饮茶间述说人和事,在品茶间见历史与时政。

  陆永建耗费数年构思与考据,精读《福州通史》《福州府志》等史料,自绘思维导图梳理人物与事件关系,力求将百年福州的政治、经济、民俗借助《聚春园》“一网打尽”,可谓用心良苦。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聚春园》实现了这种建构,它借闽菜之事由,借饮食之符号,不仅勾勒了闽地之历史,探讨了个人命运、家庭兴衰如何与国家进程交织,如何与历史演进碰撞,使聚春园成为理解福建近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同时,《聚春园》又在历史的叙述中,让饮食符号得以凸显,焕发出穿越时空的醇香。饮食符号与历史叙述相互交融,相互映衬,达到了完美重构。     (汤伏祥)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