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石苍白凫山村往事追忆
【发布日期:2025-08-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苏志明】

  在仙游县石苍乡山区中有一个曾经闻名遐迩的小山村,名为“白凫”,住苏姓人家。据村内耆旧介绍,明清之际苏氏一族极其兴旺,闻名一时。当时苏氏在兴泰里山区有山林千亩,良田无数,人丁兴旺,是古兴泰里远近闻名的巨富,至今兴泰山区百姓还津津乐道此村众多财富的往事。可到清末以后逐渐没落,盛景不再,这段盛衰变迁令人感慨,遂将村中往事整理还原,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50820083252.jpg

  白凫村是石苍乡的一个小山村,古属兴泰里。近年因修建高速公路仙游菜溪服务区,整村被征用,原村落与田地均被填埋,踪迹无存,村民已迁居他处。据白凫村苏氏族人回忆,白凫村位于群山环抱中,视野开阔。民居背靠蛇山龙脉,面朝龟山,门前地势平坦,白凫溪从村前蜿蜒而过。此地山环水抱,左为蛇山、右为龟山,两山间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呈 “龟蛇相会” 之象,为藏风聚气的宝地,风水极佳。溪边曾有一座奉祀德化“苏公尊王”苏十万的庙宇,护佑一方百姓,现已迁到附近的牛垅坱重建,名曰“浮仙宫”。古时的白凫村开垦近百亩田地,种植各类农作物,后被征用的村庄及田地面积有达百亩之多。

  因旧居已被拆除,只能依村民记忆还原当年风貌:村落民居为七间厢样式,中间是祠堂,规模远大于邻近其他民居,20世纪七十年代老屋还在,可惜今已被拆除。从留存的柱础可见,祠堂大厅木柱直径达 40 多厘米;大门口的石鼓与柱础均为绿豆青石所制,雕刻着“竹鹿同春”“松鹤延年” 等图案,历经数百年风雨,表面已光滑如镜,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民居也是采用众多石雕、砖木雕建设装饰,屋瓦为黑青色比普通民居更大更厚,门前与厅堂的台阶条石长 6 至 10 米、宽 60 至 80 厘米、厚 20 至 30 厘米,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如此巨大的条石究竟从何而来,不得而知,足见当时苏氏一族财力之雄厚。更令人称奇的是,村口小路曾用黑陶土烧制的大砖铺就,每块砖长 60 至 80 厘米、厚约 10厘米,绵延数百米与外界大路相连;在民间仅见用大石条铺路,而用烧制的大陶砖铺设村道的做法,在仙游民间极为罕见,侧面印证了当年的富贵。 白凫苏氏自明末迁居此地,至今已逾 400 多年。村中耆老家中仍保存着百余张山林地契,时间跨度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末、民国,记录着家族购置山林田地的历史。据回忆,当年苏氏族人近千人,在菜溪、石苍一带拥有大片田产林产,收成时节十几杆大秤同时收租,应接不暇,场面热闹非凡。可以想象当时小山村房屋高大整齐,门口田野连片,远处山林郁郁葱葱,村里人丁鼎盛,村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儿童嬉戏于村中小巷之中,学童读书声、乡民问候声不绝于耳、外来货郎叫卖声回荡在村间,白凫溪边的苏公庙香火缭绕,好一派欣欣向荣之气象。关于村落的衰落,族人有多种说法:一说后代子孙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且村里五房族之间不和,大房欺负小房,小房负气迁往永泰及邻近山区;二说风水被破 ——蛇山与龟山之间的白凫溪上建有一座半圆石拱桥,至今尚存,因形状似水蛭,被认为会 “吸食” 龟蛇灵气,导致运势衰败。

  此外,仙游民间至今流传着有白凫村埋藏有“十八缸金银珠宝”“十八尊小金人”的财富传说,据传当时苏氏先祖见子孙不睦深感悲伤,就把大部分金银财宝偷埋于村里屋外或田间地里,近年仍有人带着金属探测器前来探宝。时代更迭中,白凫村苏氏大部分外迁,而留居白凫的人口渐少。

  追溯历史,白凫苏氏从何地迁来?如此财富又从何而来?是官宦世家还经商积累的,不得而知。这些问题值得探究。在众多契约中有一份明万历24年的地契,这说明苏氏至少在明万历或更早时期就迁来白凫居住,但迁徙源头成谜。经多方考证,推测其可能源自仙游县城关池头苏家巷(部分村民称可能来自莆田,有待考证),属宋进士苏钦后裔。苏钦及其裔孙后代连续八世中举为官,兴旺至明代,属官宦世家,池头苏家巷彼时人丁兴旺,积累了大量财富。村中老人回忆,当年仙游城里的打金工匠每年都会特地来白凫村制作金银首饰,足见其家境殷实。另一种推测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围攻仙游时,池头作为仙游西门外要地被倭寇占领并作为进攻仙游县城的桥头堡,以至财产被抢,族人逃难。又有一说,明朝中晚期仙游经常受到来自南安、永春、德化土匪的侵扰抢劫,关于匪祸从县志和明代龙华金沙魏升将军的剿匪记载中可得知许多;池头苏氏为躲避倭乱匪祸而迁离,或许正是那时将财富带到了白凫,且白凫村至今还流传着大年三十出逃避难,初二才回家过年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菜溪、石苍一带至今保存着五处供奉南宋德化抗元英雄“苏公尊王”十万公的庙宇,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当地百姓都会举行游神祭拜活动,祈求国泰民安。这一习俗暗示白凫苏氏与德化苏氏的渊源——唯有德化苏氏后裔才会如此隆重地供奉十万公,而苏钦与苏十万同属于德化苏氏后裔。白凫村的悠悠往事,藏着苏氏一族的荣光与失落。从明清的盛极一时,到如今的寂静山村,世事变迁中,那些关于财富与兴衰的传说,至今仍在仙游民间流传,引人感叹时代更迭与世事无常。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